“過去二三十年,中國展覽業只是在數量上出現了快速增長,但新一輪的發展要保持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要從質上進行創新。”6月3日下午,由南京市會展業辦公室、南京市會展行業協會主辦的專題講座上,國際展覽業協會主席陳先進表示,中國展覽業要從軟實力、人才培訓、標準制定及政府管理層面有所提升。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陳先進是第一位來自中國,也是第一位來自亞洲的UFI全球主席。在2012年的就職演說上,他曾表示,他的就職計劃之一就是進一步促進中國及亞洲展覽業與歐美的交流,讓更多亞洲同行的聲音被聽到。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內地UFI會員數量達到了78家。中國已躋身世界展覽大國之列,中國展覽人在國際展覽舞臺上也擁有了更多話語權。
“中國展覽人參與國際間交流的意識不斷提升。”這令陳先進尤為欣慰。
中國展覽業大而不強
“從展覽大國邁向展覽強國”,是由陳先進率先提出的中國展覽業發展目標。他解釋說,中國是展覽大國而不是展覽強國,這是從數量而言的。目前,中國的展會數量居世界第二位、亞洲第一位(如按UFI過去的統計口徑,中國排名是世界第一)。
陳先進指出,中國展覽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展覽質量欠缺。展覽存在多而不精的現象,缺少品牌展。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展會仍由歐美主導。
二是辦展理念落后。雖然有的展覽企業辦展理念已與國際接軌,但大多數還是處在賣攤位和僅提供傳統服務階段,缺少將展會做成同行業領先的展會并提出發展思路和方向的能力。
三是高端人才缺乏。目前,展覽業界有經驗的高端展覽職業經理人跳槽頻繁,誰出的年薪高就為誰服務。主要原因是,中國展覽業還缺少一支有規模的人才隊伍。展覽是一項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展覽人至少要花5年至10年的時間才能成長為企業的中層管理者。
四是展覽企業規模小。截至目前,中國還沒有上市的展覽企業,缺少品牌展覽企業。中國展覽行業需要幾家領頭羊企業,但目前還沒有。
五是市場化程度不高。很多應由市場做的事情,仍由政府在負責,展覽業市場化程度還不完善、不規范。一個成熟的展覽市場,一定要有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在其他國家,沒有由政府主導的展會。
傳統展會要與新媒體結合
“最好的展館在中國,如按照酒店星級劃分,中國很多展館相當于五星,而很多歐美的展館只有四星。”陳先進認為,但中國展覽會組織方在服務上仍未擺脫傳統的服務模式。針對這一現象,他指出,如果展覽企業不轉變服務觀念,必將面臨市場倒逼機制。
陳先進強調,傳統展會要與新媒體、新技術結合,要嘗試創新,擺脫傳統的“雙規”(即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因為,這在國際上都屬于服務范疇。否則,新媒體將加速展覽業的競爭。而隨著國際大環境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國際展覽企業高層首要考慮的有兩點:一是新服務技術和手段,二是安全。
更為現實的是,會議已經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進行時播報,在時間、空間上無限擴延。但目前,中國展會組織方使用新媒體技術的還不多。
羅志松認為,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將有效地促進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同時,展覽企業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提升服務質量。
陳先進認為,中國展覽企業在擺脫傳統辦展模式的同時,還要具有長遠的戰略布局,分析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此外,外資展覽公司也同樣面臨多重競爭,既有來自中國本土同行間的競爭,也有來自國際間更殘酷的資源爭奪。
同時,陳先進還強調,新會風促進了市場化進程,這是倒逼機制。從客觀上說,新會風是好事,讓屬于市場的歸市場,讓該節省的環節節省。但他坦陳,品牌展會的培養的確需要一個過程。好的跡象是,國家制定了展覽業發展的長期規劃。
令陳先進感到欣慰的是,由他牽頭花費四五年時間完成的展覽行業國家級標準已經制定出臺。
據陳先進透露,在上海審批中外合資展覽項目時,他特別關注中外方的股份比例各占多少。目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提升了,外資公司在中國的并購已不像過去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