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節儉不會影響中國成為“會展大國”
“今后幾年,中國將成為國際會議和展覽領域的主要國家。”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主席阿拉爾多•納多恩3日在上海參加該協會第52屆全球年會時說。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是一個以政府及國有企業主辦會議和展覽比重較大的國家。自去年末起,中共領導人率先垂范厲行節儉,在黨內自上而下頒布“八項規定”,力促“文山會海”必須“瘦身”。
中國各地大幅精簡會議活動和厲行勤儉節約,也讓一些海外會展業人士產生疑慮—此舉會否從客觀上減少中國赴海外舉辦會展的數量和預算,進而影響中國資金進入國際會展市場,減少中國企業參與會展行業的世界競爭?
作為全球知名的會議產業專業組織,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該協會認為,中國作為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為世界范圍內的會展產業帶來更多正面帶動效應。
“成為一個國際級的會展大國,不是根據會議總量多、會務開支高、海外參訪頻率高來衡量的,相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追求"綠色"環保,這才是國際會議領域的基本準則之一。”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中國籍副主席說,厲行節儉符合國際慣例,這讓中國距離國際級“會展大國”更近了一步。
正在上海舉行的“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全球年會,具體展示了國際間厲行節儉的會議慣例和標準—千人大會僅使用公共飲水桶、不提供瓶裝水;紙和筆,僅供有需要者在指定地點索取;15分鐘步行可及的會場不設接駁車;世界各國與會者食宿和交通基本自費。
“在我看來,會展產業本身的發展,目的不是為了拉動周邊旅游,更不是為了鋪張浪費。我知道,中國高層反對鋪張浪費,在我看來,這一規定是非常合理的,而且與舉行國際會議這件事本身并不矛盾。”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首席執行官馬丁•瑟克說。
“關鍵的問題是,中國人究竟如何看待一場會議,我覺得,舉行任何一場會議的根本核心,并不是為了提供與會者到周邊旅游的機會,會議帶動當地交通、酒店、旅游等行業繁榮,這是必然結果。”馬丁•瑟克指出,會展行業的興盛,其根本在于會展能為各專業領域帶來新的生產力、商機和創新意識。
新加坡展覽及會議署會議與獎勵旅游部助理經理黃慧君分析,中國削減“三公經費”等措施,主要是針對那些隱性的會展賄賂及奢靡享受等問題。對公務經費的依法規范管理,將有助于提高中國本土舉辦會議的效率和品質,更加與國際接軌,相關的中外會展機構也可從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多國專業人士稱,厲行節儉不僅不會影響中國成為“會展大國”,而且將提升中國服務行業的品質和國際競爭力。
來自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大陸舉辦的會展中,由公司主辦的占總量的54%,其中,主辦方為國有企業的又占絕大部分。政府舉辦的會展占37%,余下的9%左右則由行業協會舉辦。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旅游學院副教授藍星指出,在中國,政府主導的會議和展覽依然占到了絕大部分,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主辦的會議仍相對較少,未來幾年若政府和國企從一些不必要的會議和展覽中逐步“退出”,將主辦權和資金籌集等讓渡于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將是一種既厲行節儉、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產業促進辦法。
這位專家分析,在中國政府厲行節約的政策背景下,營造日趨開放式、市場化的會展產業環境,將有助于中國躋身國際級“會展大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