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辦展不能‘自娛自樂’。”張掖市市長黃澤元近日在2014絲綢之路國際生態產業博覽會暨綠色有機產品(張掖)交易會(以下簡稱張交會)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基于此,張交會在籌劃初期就注定被推向市場。由甘肅省商務廳、甘肅省工商業聯合會、中國貿促會甘肅省委員會和張掖市政府主辦,誼和永邦(北京)會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誼和永邦)承辦的首屆張交會于9月11日至14日在張掖國際展覽中心舉辦。這是張掖截止目前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性展覽。
據誼和永邦董事長韓曉紅介紹,首屆張交會規模3萬平方米,設有四大展區,即新能源展區;綠色農業及有機產品展區;生態旅游、文化、戶外休閑運動產品展區及國際精品展區。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要塞,張掖意在建設新絲綢之路的戰略中,再次擇機而動。而風頭正勁的會展經濟,無疑成為張掖實施新絲綢之路戰略過程中被看好的經貿平臺。
地理優勢
“古絲綢之路,不曾繞過張掖;今天的絲綢之路更不能偏離張掖。”黃澤元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特別是歷史上在絲綢之路商貿活動中輝煌過的商賈重鎮,張掖被關注度正在逐步提升。
黃澤元強調,張交會作為張掖舉辦的首個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國際展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張掖發展會展業的有利支撐。張掖具有發展會展經濟的區域環境。
古絲綢之路,由西安(長安)出發到隴右分北、中、南3條路線,在張掖(甘州)會合,穿過河西走廊,至酒泉(肅州)后又分別到達新疆各地,一直延伸到羅馬。
現今,張掖作為塞上樞紐,是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節點城市,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的戰略通道,也是西缺東援的補給通道。隨著張掖機場的通航、蘭新高鐵的建設、甘州北至阿右南至祁連公路的開通,張掖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立體交通樞紐以及承濟青藏和內蒙古兩大高原的物流通道,在河西走廊“居中四向”的區位優勢突顯。
據史載,張掖的會展經濟可追溯到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在今山丹焉支山下,召集西域27國使臣召開萬國博覽會,將中國及西域各國的物產予以展示。藉此,張掖成為國際博覽會的發源地。
市場運作
黃澤元介紹,張交會與誼和永邦簽訂了10年合作協議,意在通過專業會展公司市場化運作,將張交會建設成知名品牌展覽項目。政府則需做好公共服務,并適當給予一定的補貼,做到分工明確。
韓曉虹介紹,首屆張交會圍繞“開放開發、綠色生態、互利共贏”的主題,以絲綢之路為紐帶,輻射世界各地,吸引海內外500余家企業參展,設930多個標準展位。其中,海外參展商來自巴基斯坦、加納、越南、意大利、泰國、緬甸、韓國及中國港澳臺等10個國家和地區,內地參展商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東、湖北等31個省市區。廣西貿促會、山東貿促會、山西貿促會、臺灣兩岸工商文教交流協會、臺灣投資企業協會、中國市場學會、中國合作貿易企業協會、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健康食品協會等機構組團參展。
據悉,籌劃張交會的初期目標是設350個攤位。但出乎組委會預料的是,到展會開幕,攤位超過了930多個。
張交會期間舉辦的2014絲綢之路國際生態產業發展論壇,張掖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接會和絲綢之路生態產業發展研討會,就“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生態安全、優質農產品與未來的市場競爭”等議題,對當前的現代農業進行了市場前景的解讀和分析。
黃澤元表示,參展商的熱情,彰顯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強大吸引力、市場化運作的實力和張掖舉辦大型展會的獨特魅力。
接軌國際
“張掖會展業‘醒’的雖晚,但起步即與國際接軌。”業內人士認為,張掖素來便是西北地區的重鎮,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也是中原通往西亞、東歐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要沖。
上述人士表示,張掖地處絲綢之路咽喉和商貿要道,有著特有的區位優勢,可借力會展平臺,進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據黃澤元介紹,張掖將進一步完善發展會展業的基礎設施,未來將舉辦大型貿易類展會,以及申辦國際學術研討性會議,并吸引國際行業組織在張掖舉辦年會,使會展業態整合完善起來。
據悉,近兩年來,張掖舉辦了“絲綢之路旅游產品展覽會暨中國玉文化展銷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無極限2014世界行走日(中國)張掖站活動暨張掖黑河濕地萬人徒步穿越活動及2014全國百強戶外運動俱樂部年會”等節會活動。
據悉,張掖的旅游產業出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到張掖游客達到750萬人次,今年截至8月底,達到846萬人次,預計今年將提前3個月實現游客1000萬人次的目標。
黃澤元強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實施再次為張掖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