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的經濟拉動效應為1∶5,而會展業的這個比例是1∶9.07,去年湖南會展業帶動相關產業收入超過182億元。”
展會不僅方便市民生活,也能增加企業收益,更會帶動經濟發展。
“旅游產業的經濟拉動效應為1∶5,而會展業的這個比例是1∶9.07,去年湖南會展業帶動相關產業收入超過182億元。”
3月5日,在推出《2014年湖南會展業發展報告》的新聞發布會上,湖南省貿促會副會長黃芳列出了一組亮麗的數據。
早在2002年時,湖南就成立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第一家會議展覽業協會,湖南省會展業發展起步不可謂不早,不過黃芳坦言,如今周邊地區的發展水平卻都超越了湖南,“當然這也說明,湖南的會展業大有作為。”
引進來
去年展會平均每天兩場
“藝術長沙”雙年展將于10月17日-26日舉行、“第三屆礦博會將于5月21日-25日在郴州舉行”、“2015年湖南車展4月29日-5月3日將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還沒到羊年元宵節,湖南會展網上就已經刊出了一大串會展資訊。而查看2014年1-12月的會展資訊內容,平均每月都會有4-5條會展預告信息。
據湖南省貿促會副會長黃芳介紹,2014年,湖南省展覽及會議節慶活動共669個,其中全省舉辦的展覽會有318個,全國性及國際性會議241個,舉辦的重大節會有110個。
這個數據意味著長沙全年365天每天差不多有兩場會展活動,展會上演的是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大戲。
退休無事卻又閑不住的長沙市民張大爺就告訴記者,周末除了逛街、吃飯、會牌友,還多了一項活動:逛展會。“每個周末去展會逛一逛,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走出去
500家企業出境展熱情似火
湖南舉辦各類會展吸引眾多企業前來“亮相”外,我們自己的企業也頻繁地“走出去”。
以蔬菜、水果種植及銷售為主業的長青發農業有限公司,本是郴州市一個地區性的農業公司,2011年組織其參展了香港亞洲農產品展后,這家公司與香港蔬菜商會簽訂了直接供港蔬菜合同。
雙方合作建成總計十余萬畝的蔬菜基地,每日可供香港240噸蔬菜,并且每年以50%增長的數量輸送至香港,預計兩年內郴州供港蔬菜基地年產量可達到10萬噸,產值達8億元。
“企業‘走出去’參加展會,更多地是為了學習國外的前沿技術,而港澳由于整體費用低,是我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平臺。”黃芳介紹。
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貿促會共組織十多個行業、近500家企業出國(境)參展。這些企業出國(境)參展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港澳臺地區,產品集中在茶葉、機械和煙花等湖南的傳統出口產品。
宏觀效應
帶動近200億元收入
2014年湖南會展直接創收20.14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為182.28億元,“相比旅游1∶5的經濟拉動效應,會展業是1∶9。”黃芳說。
作為《2014年湖南會展業發展報告》編委之一的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和連告訴記者,辦一個大型會展,所涉及行業多達十幾個,包括交通、旅游、餐飲、住宿、廣告、通訊、建材等,其中餐飲食宿帶動效應最明顯。
還記得去年恰值湖南省展覽館舉行服裝博覽會期間,展覽館前三和大酒店的工作人員李貞富就說,客房平時的入住率一般不會超過70%,展會期間幾乎是100%。
微觀效應
企業銷售增5倍
經濟寒冬里,本來經營維艱,面對有時還要上交不菲的參展費,企業為什么甘愿自掏腰包呢?
福建武夷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的黃應學說得很直白:“經濟寒冬下,倒逼企業開始主動走出去,搶占有限的經銷商和市場份額,會展顯然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營銷及交易平臺”。
眾所皆知,煙花企業近兩年在我國的生存狀態可謂越發水深火熱,而對參加國外展會尤為熱衷的瀏陽中天煙花公司,2010年開始出口,當年就達到700萬美元,2013年增加到880萬美元。
去年11月在紅星國際會展中心參展農博會的江西江永富硒鈣香柚,在展會還未對市民全面開放的第一天,就實現了2萬元的銷售額。
據其負責人宋日升介紹,該次農博會,他運了10噸富硒鈣香柚過來,而三天博覽會下來,實現了近70萬元的銷售額,是平日里零售的5倍。
參展企業
小微企業居多
在展會場數不斷創新高的背后,是數量眾多的參展企業的熱情。
以去年9月25日舉辦的中國(長沙)國際食品展覽會為例,就云集了400多家參展企業;而創下了湖南省車展三個歷史第一的2014年車展,匯集了近百個品牌、300多家單位,以及600多輛車。
在2014年湖南參展商的企業性質方面,民營企業所占比例為67.41%,是參展數量最多的企業類型;國有企業參展比例僅占6.88%,較2013年下降12.02%。
“小微企業參展比例近幾年持續增長,參展熱情逐漸高漲。”湖南省會展協會會長榮麗萍說,相比國有企業,資源和資金實力沒那么強的中小企業,更需要一個途徑、一個窗口去展示自己。
而且出國(境)參展,省貿促會還有一定補貼。2008-2014年,省貿促會共補貼了441家中小企業參加境外209個國際展覽項目,累計補貼資金4488.12萬元。
逛展人群
六成以上是年輕人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數個參加過湖南會展的企業負責人中,幾乎所有人都表達了這么一個觀點:如果會展效果好,下次還會來,而且規??隙〞?,如果沒人去,那參展也就沒什么意義。
調查顯示,愛“逛”展的湖南人中,六成以上是年輕人。
“一般沒事不會去逛展會,剛好路過就會進去看一下,或者我剛好有這方面的需求,比如最近要買車,車展中又確實有很大力度的優惠。”不到25歲的長沙白領余新表示。
這其實是“逛展”市民的一個縮影。調查顯示,“剛好路過”是觀眾了解展覽會的最主要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剛好路過”的年輕人,正在被“專門找展逛”的老年人后發趕超。記者曾在諸多展會中留心觀察,發現拎著購物袋、拿著菜籃子的大媽娭毑甚至成為展會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我們退休了的,沒什么事情,這里有這么多新奇的東西,所以會經常來看看,而且商家還會搞很多活動,可以免費獲得很多禮品回去。”在去年農博會期間,家住紅星國際會展中心附近的張娭毑如是對記者說。
長沙會展業
亟需泄洪
裝備制造、鋼鐵有色、新材料、電子信息……湖南培養起來的優勢產業已經越來越多,但知名的會展品牌卻屈指可數。
從上海“世博會”、廣州“廣交會”以及深圳“高交會”不難看出,衡量一個城市能否躋身于國際知名城市行列,一個重要標志是看這個城市舉辦國際展覽的數量和規模。
因為,一次國際會議或展覽不僅可以給當地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更能帶來無法估價的社會效益。
在省貿促會副會長黃芳看來,湖南會展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十多年以前就建成了展廳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的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并成立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第一家會議展覽業協會,如今甚至還進入不了會展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的第二梯隊,在中部六省中的排位也十分靠后。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展館面積不足為代表的硬條件不足,和會展人才短缺的軟實力薄弱。長沙會展業已經到了一個亟需“泄洪”的境地: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體制上的障礙,制約了長沙會展業的發展,也阻礙了城市間會展業的合作。
如今武漢投資78.3億元建成面積44.3萬平方米的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合肥正“全力創建區域性會展中心城市”、鄭州提出建設“中部會展龍頭城市”……
面臨四周有力的競爭對手城市,長沙要想成為中部會展業的“領導者”而非“追隨者”,或許正要如湖南商學院會展經濟管理系主任王佩良所說的那樣:依托即將建成的長沙國際會展中心,提升所舉辦會展的整體層次和重要性,除了要申辦國字號的大型會展,更要有像金鷹節、車博會、花炮節等為代表的本土品牌展會,破除“自己叫得歡,外界無人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