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共舉辦662場展會,會展業直接收入85.3億元、由會展業拉動消費682.4億元—2014年,重慶會展業交出了一張不錯的“成績單”。
然而,距離長江上游“會展之都”的目標,重慶還有差距,需要如何發力?
5月28日舉行的渝澳會展業合作推介洽談會上,澳門、重慶兩地40多家會展企業齊聚一堂,在完成一攬子合作簽約之余,共同為做大重慶會展經濟建言獻策。
重慶會展經歷了4個時代
在重慶“老會展人”的記憶里,本地會展經濟發展先后經歷了4個時代—“工貿時代”、“展覽中心時代”、“國際會展中心時代”以及“國博時代”。核心展館的變遷,折射出重慶整個會展行業的發展狀況。
1988年10月,位于南坪的重慶工業品貿易中心落成,成為重慶市會展業開端。21層的工貿大廈,是當時全市最大的會展場所。
10年后,位于陳家坪、展場總面積2.5萬平方米、可搭建1250個展位的重慶展覽中心投用,重慶會展業進入孵化成型期。
2005年,位于南坪的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建成投用,成為重慶市會展經濟發展的里程碑,其地處江南大道和南坪核心商圈的區位優勢,給重慶市會展經濟多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2013年3月,在兩江新區悅來建成的國際博覽中心,再次將重慶會展行業推上新高度—這個建筑面積西部第一、全國第二,集展覽、會議、商業、娛樂、酒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大型綜合性會展中心,讓重慶市會展行業逐漸走向市場化、集群化。
重慶市政府會展辦公室主任孫華培表示,目前重慶市會展業已基本形成圍繞會議、展覽活動的微觀“會展企業”,到中觀“會展行業”和“會展產業”,再到宏觀“會展經濟”的多層次產業結構。從各個場館布局和功能劃分來看,已經逐漸形成集群效應,隨著展會場地逐年擴大,會展經濟收入也逐年增多。
亟需補齊人才“短板”
近年來,隨著重慶各類展會越辦越多,會展從業人員也越發短缺。
從年初開始,重慶中新會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林方出差的步伐就沒停過。“要趕著把今年有望落戶重慶的幾個重要展會確定下來。”他說。
王林方的奔忙,反映出重慶會展業人才的缺乏,特別是策劃招商、展會服務人才的缺乏,這已成為本地會展業發展瓶頸。
重慶市商委統計,目前全市會展行業人才供給為6000人左右,缺口達1.4萬人,尤其是中高端的綜合性策劃、創意等人才最為缺乏。
“會展業對人才的依賴程度不亞于對場館面積的依賴度。”澳門展貿協會秘書鄧敏華表示,澳門之所以成為國際級會展都市,不僅是依靠政府層面提供的會展優惠政策,還包括對會展人才的培育和引進。
好在目前重慶市已看到這一“短板”,并在設法“補齊”。重慶市會展行業協會會長陳尉綱表示,目前重慶市開設會展專業的高校已有12所,專業學生規模1000余人,接下來還將有其他高校涉足會展專業,在解決本地會展人才缺口的同時,還將面向陜西、貴州等地輸送人才。
軟硬件打造做大展會品牌
“重慶會展產業要做大做強,需要持續提升品質突出國際化,真正做到‘高端大氣上檔次’。”重慶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石鍵認為,當前我市需要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范”展會品牌,通過大展會帶動整個會展產業發展,正是國內外會展城市最常用、最有效的發展途徑。
“除了引進已經成型的知名展會,目前重慶還需要根據特色以及產業優勢來做大本土展會品牌。”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張祖榮認為,重慶要建成國際化“會展之都”,還需要多方面支撐。比如加快開設國際航線就非常重要。
重慶市商委表示,今后重慶市會展業將重點圍繞悅來國際博覽中心項目,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培育集餐飲、娛樂、購物等于一體的會展產業集群;以南岸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陳家坪重慶展覽中心等為依托,通過完善周邊住宿、餐飲等配套,建成大中型會展活動中心區;在主城區之外,將結合各區縣區位、產業優勢,陸續在萬州、黔江、涪陵、大足、榮昌、璧山等地建成特色展覽中心,促進全市會展產業走向集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