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聚會,不是新常態(tài),但在2015年和2016年的辭舊迎新中,會展江湖的各門派聚會的確略顯頻繁。大會、年會、論壇、成立、慶典……每周都不止一次地在北上廣+N個會展城市里上演。
在上個月的朱家角會展人大會上,會展江湖中的一位少壯派說:“從金庸小說中可以看出,武林地位就是由一個個大會確立的。”此言一出,立即得到數(shù)位讀著金庸小說長大、在業(yè)界拼殺多年的男士的贊同,再配合當時朱家角古鎮(zhèn)上迎風招展的龍形底圖的路旗,一場由互聯(lián)網(wǎng)社群發(fā)起的創(chuàng)意活動,在會展江湖里入戲很深。
說起會展江湖,就不得不提多年來浸在這里,自嘲為“老炮兒”的一群人。近日,在常州,第22屆國際(常州)廣告創(chuàng)意展示設計高峰論壇上,吸引了國內展覽工程公司的多位負責人,他們自稱:這次活動“老炮”全聚齊了,難得!
時下,電影《老炮兒》火爆異常,對于沒看過這部片子,但每天在朋友圈里不時接受相關信息的筆者來說,最深的感觸就是,這部電影讓一群本來不怎么進電影院、很少談論電影的“40+”男人有了共鳴。
據(jù)一位已功成名就的北京老哥說,他10多年來第一次為了《老炮兒》走進電影院,看得淚流滿面。根據(jù)百度詞條顯示,“老炮兒”是北京俚語,指資格較老的愛玩兒鬧的人,或經(jīng)常進“局子”的人。
那些自稱為“老炮兒”的會展人,顯然不是經(jīng)常進“局子”的人,他們只是混跡在會展江湖中,打拼多年的人。
和那些有政府背景的行業(yè)協(xié)會的主辦比起來,他們自由;和那些外資公司出身的“會展洋派”比起來,他們更接地氣。再加上,這些會展“老炮兒”多是民營公司的創(chuàng)業(yè)人士,對付過三教九流,終于通過努力和作品確立了江湖地位,平時在會展圈里最活躍、最講義氣的也是他們。能和他們PK一下江湖感受的,大約就是展館負責人了,他們多次過招,對彼此的訴求和路數(shù)比較熟悉。
對于會展江湖來說,資深人士戲稱“老泡兒”似乎比“老炮兒”更貼切些。所謂“老泡兒”,就是經(jīng)常泡在各種會議和展覽上,不是參加活動就是在做活動的人,這是會展人工作的常態(tài)。這樣一來,會展資深人士都可稱為“老泡兒”。
“老泡兒”需要泡得時間久,就像泡菜,需要的是鮮菜的出身和來自不同化學反應的味道。變味的或味道不純正的,沒人喜歡。所以怎樣把自己“泡”得活色生香,才能在辦會辦展時吸引人,在參會參展時尤如當年傳說中在巴拿馬打碎的茅臺,一戰(zhàn)成名,從此江湖地位確立。就像這次常州聚會,多位“40+”、“50+”的“老泡兒”不僅是在聚會上變著花樣玩,還在論壇上嚴肅地秀著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意和觀點。
不入江湖,焉知江湖。會展“老泡兒”,成就了一道味道獨特的會展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