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20峰會首次來到中國,將于9月4日在杭州舉辦。這對中國會議產業來說又是一針強心劑,杭州也借此機會重點打造“國際會議年”。參考ICCA去年發布的數據,我國2014年共舉辦332場國際會議,在亞太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上位列第8。在過去的2015年,這些數字想必還會提高。1月27日,我國會議產業專家、北京新漢源國際會議展覽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武少源做客由中國經濟網和會展人微廣播共同的打造的“會展濤客”上,以 “國際會議是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為題和中經網友和微廣播微信群友進行了分享。
我國舉辦國際會議的歷程和現狀
武少源認為,我國舉辦國際會議的歷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年之前,所謂舊中國,沒有文字記錄,我們國家舉辦過國際會議。第二階段是1949年-1976年,這二十多年里,又可以分為從新中國建立到1966年,從1966年-1976年,有文字記錄我們國家開過一次國際會議,是1964年8月21日-31日在北京舉辦的北京科學討論會。第三個階段是1976年-1995年,這個階段可稱為做快速發展階段, 1972年恢復我國聯合國的合法定位,從 1978年-1993年,在十幾年當中,我國加入了大量的國際組織。
武少源表示,加入國際組織把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引導到中國來開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隨著我們國家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都要求到中國舉辦會議,特別是一些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也強烈要求到中國舉辦會議。
例如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1996年國際議員聯盟大會,1996年世界游聯大會,這些大會有一個特點,就是會議在那個國家舉辦,哪個國家就要承擔會議的所有費用,舉辦這樣一個會議,通常要拿幾億元人民幣來承接,我們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一個措施,也就是我們國家的國際會議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叫做嚴控階段,時間是從1995年-2012年。1995年到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三次文,題目都叫《關于從嚴掌握在華舉辦各種國際會議的通知》、《關于重申加強外事紀律從嚴掌握在華舉辦各種國際會議的統治》。
到了2011年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外交部聯合發出《關于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通知》,在這個《通知》里面又強調在我國舉辦任何的國際會議,都屬于外事活動,都要經過政府的批準。在沒有批準之前,任何個人和機構都不能在我國籌辦和舉辦國際會議,也不能承認國外機構在我國舉辦會議。這個《通知》發出之后,各個城市仍在大力發展國際會議,直到2012年12月份,隨著公布了八項規定,六條禁令,才有效地限制了盲目發展國際會議。
很多國際組織希望他們的國際會議在中國舉辦
武少源認為,我國現在舉辦國際會議的主要類型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屬于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例如奧運會、世博會。其中我們國家舉辦的主要是兩大類,一類是經濟類會議,一類是科技類會議。經濟類的會議,例如2014年11月份在北京舉辦的APEC會議以及今年9月份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另一類是科技類會,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成為實際上大國,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希望他們的國際會議在中國舉辦。
除了我們舉辦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我國也自發發起很多國際會議,其中經濟類應該是博鰲亞洲論壇,博鰲亞洲論壇雖然是一個亞洲地區的國際組織,但應該說是我們國家率先發起的一個非營利性定期的國際組織。
武少源表示,我們國家最近幾年還發起了一些產業類的大型國際會議,比如說世界互聯網大會、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我國的一些會議組織也發起一些國際會議,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越來越多。
舉辦國際會議有十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武少源歸納了舉辦國際會議十方面意義和作用:
第一,能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APEC、G20都是全球性的經濟組織,在中國舉辦他們的年會,都能成為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窗口和平臺,有利于提高中國在亞太,以及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能有效地促進實體二指產業的發展。衡量舉辦國際會議是否成功,絕不是一味追求到底我們多辦了幾個國際會議,到底中國排第幾、我們城市排第幾,這些并沒有意義。而是這些國際會議到底對實體經濟、對科技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袄绫本┦幸恢碧岢鲆粋€以會興業、以會富民、以會興城的一個國際會議的目標,我覺得就非常到位?!?br />
以北京舉辦的世界草莓大會舉例,隨著大會的舉辦,促進了北京昌平地區的農業生產,在2008年這個會議申辦到北京昌平舉辦時,昌平的草莓產值只有2000萬,到了2011年達到1.8個億,到2012年舉辦草莓大會的時候產值是4個億,因為在籌備草莓大會的時候,利用這種國際科技交流,引進了大量的草莓新的品種,所以才能有草莓賣到150元/斤。從事世界草莓大會,北京第二代鄉村旅游模式也逐漸形成,在會議期間有20萬人參觀草莓園,門票直接收入1200萬元,草莓也成為昌平產值最高的農作物。草莓大會還徹底改變了昌平的農業基礎設施,在籌備期間建了1萬個草莓大棚,冬季也可以進行種植,所以一個會議推動了一個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會后的應用。
第三,舉辦大型國際會議有利于國家大政方針的實現。武少源以2015年歐亞論壇舉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一帶一路”要喚醒經濟復蘇,要成為歐亞各國開展務實合作的一種新機遇。
第四,會議是進行信息交流的平臺。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韋瑞龍曾表示:“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各個公司領導人在2-3天的時間內有機會接觸所有最具遠見卓識的經濟和政治信息。由于達沃斯年會請來的不僅是商業人士,還有很多學者、專家、政要和思想家家等,所以這些公司領導可以和政客、專家分享彼此的觀點。他們可以聽到很多來自各層面的建議、策略和新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們彼此之間可以自由對話并深入交流,而這樣的機會平時是很少的”。
第五,舉辦國際會議有利于鍛煉和培養人才。博鰲亞洲論壇前秘書龍永圖認為,“通過一些論壇培養發展中國家的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的談判能力,這種能力建設決定了談判是否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這是像博鰲亞洲論壇這樣的非政府組織應該承擔的第一責任”。確實,我們國家許多人才都是通過參加一個個國際會議當中去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自己的演講能力。
第六,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參加國際會議的代表的消費遠比一般旅游客人的消費要高得多,有數據表明,香港每年會展人均消費額是旅游度假消費的3倍。去新加坡的游客只逗留3.7天,消費710新元,而會議客人逗留7.7人,消費1700新元。特別是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會議主辦國,航空客運量22.4%,飯店入住率33.8%是來自國際會議及獎勵旅游的客人。
第七,國際會議對提高舉辦城市的知名度。比如說烏鎮,原來作為一個旅游小鎮可能全世界人提到它的并不多,但是開了二屆互聯網大會之后,全世界的網民都會知道這樣一個城市。
第八,促進舉辦城市的市政建設,比如北京延慶承辦APEC,就極大促進當地市政建設。第九,提高城市社會文明程度。第十,創造就業機會。
政策、管理機構等成制約國際會議舉辦的主因
武少源認為,在我們國家有一些因素,限制了國際會議的發展。
第一,政策因素。目前在我國舉辦任何國際會議都屬于外事活動,在申辦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和我們自己舉辦國際會議都要報批,報批案是二級報批,按照“8341”的原則來進行報批。國外代表來華參加國際會議,還是需要外交部領事司授權的機構發出了簽證申請表單才能辦理自己的簽證手續地等等這些對國際會議的發展,實際上是受限的。 現在國家對展覽推由審批制變成登記制,國際會議有沒有這種可能?
第二,缺少國際會議管理機構。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還有周邊國家,韓國、日本,都有國家一級國際會議管理機構,有的是放在旅游局,有的是有專門成立會議管理部門。我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國際會議的管理機構,去年4月份國務院發了一個文,由商務部作為展覽的聯席辦會的制度,也不包括國際會議。地方城市管理機構五花八門,有的在旅游局,有的在會展辦??傊袊钦鲗缘?,任何行業、任何產業都必須有政府的指導,唯獨國際會議缺少指導機構。
第三,資金支持。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國申辦國際會議往往都是因為資金不足,因為大型的國際會議像奧運會一樣,也是各個洲輪流舉辦,在亞洲能夠和中國競爭的其實主要是韓國和日本,他們都有政府給的申辦資金,我們國家實際上一直沒有。所以申辦是一種風險投資,申辦成功了如果國際會議按市場化運作是可以有回報的,但是申報失敗就等于是血本無歸。
第四,是稅收政策。武少源表示,旅游業是差額上稅,會展業改成似增值稅,不能抵扣,所以稅率比原來要高得多,這也了影響我們國家申報國際會議的一個因素。
第五,場館因素。我國可舉辦國際會議場館多,但是會議舉辦成本較高。
第六,有些國際會議需要幾年、十幾年時間申辦,有很多我們國家的機構、我們國家的領導,任職時間短,不利于申辦工作的延續性,限制了國際會議的發展。
武少源最后表示,隨著北方霧霾天氣增多,以及我國西南區域會展城市對國際會議愈發重視,今后會有更多國際會議選擇在重慶、成都、貴陽等城市舉辦。ICCA主席曾經說,“中國有可能成為21世紀國際會議旅游首選目的地國家”。武少源認為這是發展趨勢,但是也需要我們所有會展人共同努力,實現這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