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經濟在高歌猛進的同時,暴露出產業不成熟的一些問題。于是,在會展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人為的“泡沫”,尤其是在觀念上,過份地擴大了會展經濟的拉動作用,表現為會展中心的建設過熱、“政府主導型展會”泛濫、展會惡性競爭嚴重等等。在這種拉動作用下,會展經濟被渲染成了一塊誘人的“蛋糕”,把會展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幾乎成為全國各地的“同一首歌”,各種“面子工程”、“政績工程”、“城市標志”相繼出現;密集的會展邀請成了催熱經濟的救命稻草,到展會掏一桶金,靠辦展賭上一把,這種投機心態讓“會展經濟”變成了一個大賭場。
報載,大中小各類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辦成“國際會展都市”、“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會展中心城市”、“中國會展名城”、“中國區域會展中心”的不下二三十個,而且其中大多數城市都已把這一目標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或本地的發展規劃之中,有許多城市為此專門組建了政府會展管理或協調機構。
應該說,在會展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打造各類會展中心以適應會展經濟發展的需求并不為過,原本無可厚非。然而,可悲的是人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某某場館閑置虧損,挪做他用;某某會展觀者寥寥,門可羅雀。這種泡沫破裂的信號,給會展經濟的大合唱標注著不和諧的音符。
顯然,過份擴大會展經濟作用,不切實際的盲目發展是與會展經濟格格不入的。想想看,就算我國會展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有潛力,但是,我國從什么角度考慮能同時存在那么多的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會展都市”和“會展名城”?又怎么來打造這許多的“會展都市”和“會展名城”?長沙會展協會秘書長龍春勇就調侃說,如果每個城市都想做會展名城,如果每個城市都是會展中心,那還有什么中心,還有什么名城,不就什么都沒有了嗎?!怎么可能都是中心呢?說白了,會展中心遍地開花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那些幾乎不產生任何效益的“會展場館”,將成為發展政績工程的沉痛“樣板”。
市場是無情的也是公正的。會展經濟的發展,更多地是依靠市場的力量。今后,會展業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最好的方法是,以平常心看待會展經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