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法官、知識產權專家評點案例為深企支招
中國的數十家科技企業,在4月德國著名的CeBIT2007展上,突遭當地法院祭出的知識產權“禁令”,展品被沒收,參展商消失,令世人關注和震驚。
這種溜之大吉并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5月8日,在深圳市舉辦的“國際知識產權的挑戰與對策”研討會上,歐美法官、知識產權專家對深企如何應對國際巨頭的知識產權“壁壘”和“大棒”,進行現場評點,稱企業碰到類似情況時應積極應訴,爭取轉機。
5月8日舉行的研討會由深圳市知識產權局主辦,是深圳市“4·26”世界知識產權日系列宣傳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參會者陣容引人關注,除了來自國內的知識產權界權威人士外,還包括美國聯邦上訴巡回法院的倫德爾·瑞德法官、德國國際技術轉讓主管協會原會長波赫·搏爾特等國際專家。在研討“國際知識產權的最新發展”、“知識產權的挑戰”等議題的同時,國際專家們還向中國、深圳知識產權界建言:面對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官司、訴訟,中國知識產權界和企業界,必須積極應對“新挑戰”。
美國聯邦上訴巡回法院法官倫德爾·瑞德法官在就國際著名的“Ebay永久制禁令”這一案例進行剖析時指出,在美國,對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采用知識產權“禁令”裁決——判令立即停止知識產權侵權制度,已成為美國知識產權訴訟中慣用的十分嚴厲的保護手段。
在4月德國漢諾威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的CeBIT2007展會期間,因涉嫌“專利侵權”,包括深圳邁樂數碼、紐曼等大批中國企業,被列入侵權“黑榜”,或被逐出展會,或者展品被沒收。
被歐洲有關地方法院判令產品因涉嫌專利侵權,深圳企業就該溜之大吉了嗎?德國國際技術轉讓主管協會原會長、知識產權事務專家波赫·搏爾特提出:必須積極、主動應對!他向并未專利侵權的深圳企業提出以下應對歐美法院的“秘訣”:一旦被采取知識產權禁令,必須準備3項工作,一是積極應訴甚至上訴,讓律師準備并向院方提供一份“不侵權”的專利檢索清單報告,盡快申明理由;二是對有關專利,提交可能“無效”的分析報告;最后,向法官提出一個后果警告——如果采取禁令出現“錯誤”的話,一定要起訴方承擔一切損失和責任。
“如果中國的有關企業,在上述事件中不是消極逃跑,而采取這樣的積極應對策略,就有可能爭取轉機。”波赫·搏爾特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