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都是紡織工業最具權威性的國際博覽會在北京集中舉辦的日子。地處北京不同區域的幾個大型展覽館,像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國貿中心展館、北京展覽館和農業展覽館里人頭攢動的景象,讓人感到北京的展館建設速度滯后、展館面積趕不上會展市場發展的步伐。
但這只是紡織行業參展商的主觀感覺和一廂情愿的想法。今年中國貿促會首次發布了對中國內地展覽場館比較全面的權威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內地共擁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類會展中心和展覽場館約170家,可用于展覽的總面積達到536萬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二是室內展館;三分之一為室外展館,展覽面積已趨世界前列。
中國大型展館的建設已經達到驚人的速度,規模也達到驚人的地步。比如:去年4月份奠基的西安國際會展中心,面積10萬平方米,總投資45億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場館面積20萬平方米,加上22萬的平方米的星級酒店和3萬平方米的會議中心,總投資達70多億元。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新建成展覽面積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展館達30多個,這一數據超過了被稱為“世界展覽強國”德國的全國展館面積。
今年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上,國內有關專家呼吁阻止展館盲目和過熱建設;也有專家指出,為了會展經濟的健康發展,各地政府應注意會展工作的配套工程,而不要在會展主題、規模和人才使用上低水平惡性競爭。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國內會展業的高速發展,許多城市不約而同地把舉辦會展看成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各地政府為了擴大效益,借會展來發展當地經濟,把場館建設作為城市的重點工程之一。
但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簡單和美好,有了場館不一定就會有展覽項目,場館建起來而經營和運轉卻陷入困境。例如,前幾年南京、廈門和沈陽等地的部分展館因為無法維持而不得不轉讓展館產權,去年海南和廣東的一些展館又出現了重蹈覆轍的結果。當一座座設施一流、建筑雄偉的展覽場館相繼建成后,如何經營才能讓它吃飽就成了各地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現在,省領導、市領導親自出面到中央相關部門和協會拉展會成了一種時髦,盡管各地推出了許多優惠的扶持政策,加緊人才培訓工作,但成功的展會怎么搞?巨大的場館如何經營?交給誰去經營?都成了地方政府頭痛的事情。
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的調查數據顯示:與我國展覽會議數量每年遞增20%的速度相比,近年來,展覽場館單位面積的收入正在逐年下降,2002年下降31.3%;2003年又下降了25.1%;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下降速度有所減緩,但下降趨勢依然明顯。
于是,中國展覽業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成了本屆論壇的熱門話題,例如參展產品和展會本身的知識產權問題;中國本土公司與外資展覽公司的合作問題;大都市、省會城市與二線市場的場館經營問題等,有專家指出,各地希望通過吸引外資展覽公司,以帶動本地展覽業的發展,但這并不是展覽業發展的成功模式,也不一定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也有專家說,中國的會展產業正在逐步市場化,但要真正實現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將經歷一個無法估計的漫長過程。中國的展覽會很大一部分仍將由政府主導,外資展覽公司的引進與合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還有的專家指出,對于中國的會展產業,還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做。由于缺乏準確的數據,很難讓合作者和參展商對展覽會效果做出準確地評估,導致這些參與者的一些決策無法科學地完成。
專家們見仁見智的觀點都在探索中國會展業今后的發展方向,雖然有種種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盡管我國新建的展覽面積已經超過了號稱世界會展強國的德國,但是如何經營場館和辦好展覽,還得老老實實向發達國家更多地學習。在中國展覽越辦越大、越辦越多的今天,關注展會產業鏈條的匹配,避免形式上的搭擂臺和攀比之風,避免盲目PK,應該是當今會展產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