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展少你可別騙我!騙展者慣用伎倆有哪些?
發布時間:2016-11-01 更新時間:2016-11-01 作者: 點擊次數:6386
觀展被騙,參展被騙,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隨著近些年來展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展會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這其中,不乏專門坑人的展會騙子。很多參展商和參展觀眾都深受其害,今天小編陪大家一起看看騙展者的那些慣用伎倆。
1、伎倆一:扯虎皮當大旗
許多騙展者在組織展會時最喜歡將“中國”掛在展會名稱的最前面,以示國家級;不能用“中國”,就用國務院某部委辦或者“廣東省”、“廣州市”等等,以增加官辦色彩。然而,國家早有明文規定,由國務院、商務部、科技部或各級貿促會審批的展覽會才可以冠名“國際”,由國務院及各部委主辦或審批的展覽會才可以冠名“中國”。
2、伎倆二:掛羊頭賣狗肉
騙展者摸準了許多技術性較強的企業喜歡參加專業展會,于是投其所好,分別設計了多種專業性專題展會向企業發出參展邀請。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無法了解到招展商的真實目的,于是稀里糊涂簽了參展合同,交了款。可到會場一看,所謂的專業展會卻是一個“大雜燴”。
3、伎倆三:偷換概念,投機取巧
如在廣交會期間,一些騙展者為了降低經營成本,租用了租金較低的場地。但為了騙外地參展商,就在地理概念上大做文章,拼命往廣交會會館上靠。舉辦展會的場所離在琶洲舉行廣交會二期的廣州會展中心少說有20多分鐘的車程,可他們卻“巧”用“珠江”概念,在宣傳資料上號稱“隔江相望”、“一江之隔”等;還吹噓“乘坐展會提供的專用巴士行經華南快速干線只需5分鐘”等等,參展商來了以后才知受騙。
4、伎倆四:打腫臉充胖子
明明不具備組織承辦高級別、大型會展的資質和能力,卻將自己包裝得非常權威、陣容鼎盛。這種展覽公司臨時招聘幾個業務員,在豪華賓館租用一個房間和幾條電話線路,再好一點的租一臺傳真機和電腦,就向全國各地行騙了;有的還在工商局登記領了執照,還開了網站,發布一些編造的新聞,給企業一種正規的假象。其實這些騙展班子是“放長線、釣大魚”,花點錢包裝一下自己,以圖引來更大的企業參展,騙取更多的展費。
5、伎倆五: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一些招展商和組展商在會展業里摸爬滾打多年,已是老江湖,歷練出一套對付參展商的經驗:先花言巧語將你騙來,看到有人不滿意,口頭答應你退款,但就是拖著不辦,一會兒請你吃飯,一會兒又許以空頭支票。如果參展商再不識相,就開始威脅、騷擾;并雇請大批保安維持會場秩序,如果見有哪位參展商帶頭聚眾抗議,就叫保安大打出手,讓你“吃罰酒”。而無辜的外地參展商只好自認倒霉。
6、伎倆六:無中生有
一些騙子公司租個臨時辦公場所,通過各種渠道發布消息招展,虛構展會名稱、主辦單位、支持機構等。當展會快要開幕時就是公司消失之時。
如何防范騙展?
騙展等類似事件在展覽界已屢見不鮮,如何防范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是參展商討論最多的話題。造成此類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參展商缺乏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如何避免騙展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吧!
通過網絡查詢主辦單位是否存在,是避免上當受騙的一個好辦法。通過網絡查詢,參展商可以初步判斷主辦單位是否被批準或備案具體的展覽、展示、論壇活動。如未能查詢到此類信息,此類展會應當慎重參與。
展覽會大多由主辦、承辦、協辦、支持媒體單位組成。參展商除了要查清主辦單位外,還應該注重承辦單位相關信息檢索,如通過工商部門來查詢承辦企業是否真實存在。
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鑒別批文真偽
大型的展覽展示活動,必須有上級主管的行業部門或機構進行備案、批示,如您收到的大型展覽信息中,無批準字樣,請及時向發送信息的單位查詢辨別批文的真偽。
2、核實場地
一些展會糾紛中,展覽場地也是參展商討論較為集中的話題,有的展覽公司在運作項目時往往是還沒有定制場地,卻已經開始招商,最后由于場地的問題,展覽出現意外流產。現在國內一些規模大的展覽場館均設置場地預定部門,參展企業可以通過電話查詢展覽會是否預定或是否交納場地租賃費。
3、咨詢判斷
目前舉辦的大型展覽主辦方大多會設立展會咨詢處,咨詢人員對展覽內容都有深入了解,參展商如在咨詢中發現陳述含糊,應慎重考慮。
4、分段交費,避免欺騙
大部分展覽或會議都需要提前交納相關費用,為了防止出現意外,參展商可選擇現場交費或者先交定金,會議當天繳納其他費用的方式。對于參加展覽會的商家,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的觀察,根據企業發展的需求做出選擇。
5、鑒別公章
參展商在參展前一定要檢查公章印記的完整性,公章與批示單位名稱是否一致,核實公章單位批示其他展會的文稿,對照公章印記。
6、委托書
凡大型的展覽會議均設置招商委托單位,并辦理委托證明。參展商可通過咨詢查驗招展單位資格并請對方出具委托的證明,如有疑問及時向組辦方加以核實。
7、警惕跨年度預定陷阱
一些信譽較高的品牌展覽或會議在展會舉辦期間,都會告知參展商下屆舉辦時間、地點等相關信息。有些人會利用這些信息,策劃同類型的展覽會議項目,同期舉辦,以同樣的名義或內容進行招商宣傳,攪亂市場,給需求參展企業造成選擇混亂。為了安全起見,參展商在進行跨年度預定時,一定要直接與展覽或會議的主辦單位聯系,避免選擇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