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都藝術展眾聲喧嘩中的變與不變
發布時間:2017-01-19 更新時間:2017-01-19 作者: 點擊次數:5054
2016年國慶節,成都市民在藍頂美術館新館欣賞“藍頂藝術節”主題展
1月8日,去年底開幕的“四川省第八屆新人新作美術作品展”結束,為四川美術館過去一年的展覽畫上句號。2016年全年,四川美術館的展覽日程表排得很滿,共舉辦各類展覽30余場,涉及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書法、攝影等類別。
這也是2016年成都藝術展的縮影。同一天同時開幕三四場展覽,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美術館和畫廊持續辦展,商場等空間抱著不同目的做起了藝術展。“眾聲喧嘩”中,“真金”與“泥沙”混雜,藝術愛好者還得有明辨好壞的火眼金睛。
A堅守
目光瞄向“未來”,要的就是“特色”
四川美術館青年策展人馮石,最近剛結束“中青年視覺藝術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從紐約返回成都。2016年,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便是參與策劃“手作匠心——首屆西南青年版畫創作推動計劃”展覽,推動150多位西南地區青年版畫家的近作亮相四川美術館。
四川版畫的“江湖地位”由來已久,從抗戰時期至今,一直聚集著眾多高水平版畫家。1992年,我國首個專門從事版畫收藏、研究、展覽的博物館——神州版畫博物館落戶成都,如今已收藏近8000幅作品,成為亞洲版畫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我們的定位是以版畫為主線。”2015年四川美術館新館開館之初,館長梁時民便定下目標:繼續通過展覽、收藏等方式鞏固四川版畫的優勢。
除了在三樓常設版畫展廳,四川美術館2016年還舉辦了“開路50年——其加達瓦藝術作品巡回展·成都”,以及針對勞動節推出的“匠人精神與時代脈搏”館藏精品版畫特展。“下一步,應該繼續讓版畫藏品通過展覽‘活起來’,推動四川乃至西南版畫創作發展。”馮石說。
不少畫廊同樣在展覽中堅守自身特色。2011年創辦的那特畫廊,開業之初便定位青年藝術家,2016年的4場藝術展走的依然是青春路線:舉辦個展的張亞、張釗瀛都出生于1988年;群展“現實虛像”中,馬海蛟、吳鼎、徐跋騁、葉甫納4人也都是“80后”。
作為藝術學者呂澎之女,那特畫廊負責人呂婧表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面貌,我畢竟是‘80后’,還是希望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推進新興藝術家的成長。”
英盟當代藝術館三大“展覽品牌”繼續青睞青年人:“蝶變”展示版畫畢業生成果,“后來”推廣全國青年藝術家,“素問”致力于將當代名家作品送進高校。“《論語》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關注青年就是關注未來。”館長唐紅萍說。
B轉型
摸著石頭過河,有困境也有突破
2016年,已經舉辦3屆的成都藍頂藝術節有點“撐不住”了。由于政策、資金等因素制約,藍頂藝術節一度考慮暫時“停辦”。巧合的是,演員李亞鵬、藝術家葉永青共同發起的“COART在路上”成都站活動,選在國慶期間落地藍頂藝術區,藍頂藝術節這才借勢舉行。
回顧2013年到2015年的三屆藍頂藝術節,無不以策劃精巧的主題展,以及豐富的配套展覽著稱。例如2015年的主題展“繪畫札記”,不僅呈現了全國各地近20位藝術家的作品,還通過圖文、影像、實物等展示了創作思路和過程。
“COART在路上”加入后,藍頂藝術節內容看似更加豐富,二者的“氣質”卻互相排斥:前者主打創意市集、街頭表演,熱鬧非凡;后者以藝術展覽、工作室開放等為主線,趨于安靜。藝術批評家陳默就有些郁悶:“大家逛完市集,看了表演,估計就沒人去看展覽了。”
近年來,成都不少藝術機構都在轉型,“奇怪”的展覽屢有出現。2015年下半年,成都當代美術館與高新區IT企業合作,接連推出“數字藝術背后的故事”和“空中樓閣”兩場展覽。由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過于生硬,竟有藝術自媒體評論“提前預訂了年度最差展覽”。
2016年,館方采取了相對“柔和”的策略。“我們希望呈現的并不是科技,而是藝術家如何借此傳達理念。”執行館長藍慶偉介紹,2016年的“稻粱謀”“行走-曾家寨子”“光的皴法”等展覽,其實都有科技手段介入。“行走-曾家寨子”中,藝術家楊千利用運動類手機APP,在母親的故鄉、成都市青白江區曾家寨子走出一棵樹的輪廓,用霓虹燈管組裝成相應的形狀鋪設在展廳中,以代表家族的繁衍生息。董健個展“光的皴法”中,霓虹燈裝置《光》也意在反思當下。
C爭議
捆綁“商業”,展覽難免“摻假水”?
“成都跨界展覽的良心之作,現場的聲色氣韻和空間運用都達到最佳狀態,細節注重得‘令人發指’。”1月5日,藝術記者傅曉霞在朋友圈發文,極力稱贊一場名為“浮生一席間”的展覽。所謂“展廳”,其實是成都龍泉驛區一間主打“茶空間”的生活館。油畫家王崇學的作品與現場家具巧妙結合,營造出雅致的藝術氛圍。生活館的創始人、攝影家金平坦陳,最終目的是“賣畫”和“賣家具”。為此,早在2016年5月開業之初,金平就在這里展出了自己的“榕樹下”系列攝影作品。
藝術展覽走進商業空間,2016年的成都似乎特別多見:商場、售樓部、私人會所……都能成為展廳。可惜爭議者多,叫好者少。IFS成都國際金融中心的“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大悅城的“霓虹藝術季:日本當代藝術大師展”,就因缺少“原作”而飽受“圈錢”質疑。
“印象莫奈”400多幅作品均為投影,僅有的幾件復制品也只是平面印刷品。成都某藝術公眾號負責人吳抗洋認為,油畫作品本身顏色豐富多變,尤其是莫奈所屬的印象派,只有看原作才能領略其神韻。在數米高的墻面上投影,既無法表現原作的筆觸,在色彩上也會過于單一。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復制品的還原性越來越高,但與原作之間的鴻溝依然存在。“尤其是油畫的材料、筆觸之美,未必能用科技手段解決。”他說,此次展覽上百元的票價,等同于2015年上海舉辦的莫奈原作展票價,這樣未必合適。
而在“霓虹藝術季”展覽中,藝術家簽名的原作復制品,成為參展作品的絕對主流。用膠帶將荒木經惟的攝影作品貼在墻上,更是眾人吐槽的焦點。
對此主辦方負責人解釋,由于展覽成本較高,光是展墻搭建就花了近13萬元,因此場地、燈光、布展等有所欠缺。“我們是盈利性質的展覽,專業場館當然有它的優勢,但是人流量比不上商場。何況,我們本來也不需要大眾用很嚴肅的態度來看這個展覽,玩兒的感覺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