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制造業博覽會(簡稱“制博會”)于5月29日開幕,5月31日閉幕時的交易額達26.17億元,創歷屆展會之最。通過舉辦“制博會”,政府、主辦方希望依托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國家裝備制造業基地的產業優勢,為黑龍江省企業與國內外企業搭建一個信息和貿易的平臺。然而,在本次參展的近400家企業中,哈爾濱市 本地企業僅25家,知名企業更是難見蹤影。外地客商對此疑惑不解,哈爾濱市名企為何不愿參加在家門口舉辦的“制博會”?
現象:本地名企鮮有亮相
5月29日,記者在“制博會”展廳里看到,展商們把宣傳海報張貼在展位四周,參展的產品被擺放在展位最顯眼的地方,工作人員熱情地將宣傳資料分發給觀展的人。一些展臺前圍滿了人,都在駐足觀看產品演示。
在展廳里,記者沒有看到哈爾濱市一些知名大企業的蹤影。展會承辦方負責人梁偉告訴記者,本次“制博會”吸引了來自俄羅斯、德國、法國、美國、瑞典、奧地利、比利時、韓國、日本、波蘭、匈牙利等國家和國內的近400家知名企業,其中哈爾濱市本地企業僅25家,絕大多數本地知名企業都沒有參展。在“制博會”開幕前,展會組委會曾多次到這些知名企業商談,邀請他們參展,但均被拒絕。
哈爾濱市知名企業沒有亮相“制博會”,讓一些參展客商頗感失望。伊頓流體動力(上海)有限公司分銷經理顧一心對記者說,伊頓公司是世界500強企業,這次來參加哈爾濱“制博會”,就是沖著哈市是老工業基地、知名大企業眾多而來的,沒想到這些大企業幾乎都沒有參加“制博會”,這讓他們感到十分遺憾。
原因:對接難讓名企卻步
哈爾濱市一些知名大企業為何不愿參加“制博會”呢?對此,“哈飛”、“哈電”等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專業性不強、項目對接難讓他們止步“制博會”。
“我們參加‘制博會’白花錢不說,最后連一個訂單都拿不到。”哈電集團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據這位負責人說,他們曾經參加過“制博會”,租場地、布展等共花了10多萬元,結果展會開幕后,展廳里冷冷清清,到他們展臺前咨詢的人比他們的工作人員還少,最后連一個意向性合同都沒有拿回來。政府搭建“制博會”這個平臺,讓本地企業與國內外企業進行交流當然是好事,但“制博會”上的那些企業卻很難與哈電集團進行項目上的對接。如果“制博會”能邀請來有實力與他們合作的中外企業,他們當然愿意參加“制博會”。
哈爾濱飛機制造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坦言,與“制博會”相比,他們更愿意參加一些類似珠海航展那樣的專業展會。他們也希望與國內外的大制造企業對接,為其生產配套設備。如果哈爾濱“制博會”上有與制造飛機相關的企業參加,他們絕不會錯過在家門口舉辦的展會。
對策:提檔升級多作宣傳
有關專家認為,展會在邀請中外展商時,應該結合哈爾濱市企業的特點,這樣才更有針對性,才會形成企業對接,不讓企業空手而回。同時,哈爾濱“制博會”應該突出特色,靠特色牌吸引客商。
省社科院經濟學所研究員蔣立冬認為,“制博會”在邀請中外展商時,應把重點放在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大企業上,以提高展會的權威性、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游立穎副教授說,近年來國內很多客商紛紛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作為與俄羅斯開展經貿合作的“橋頭堡”。“制博會”的組織者應該把哈爾濱“制博會”的參展商范圍重點確定為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東歐國家的大企業,加大與其制造業的經貿合作力度,將哈爾濱“制博會”打造成國際性制造業交流平臺。
對此,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黑龍江省分會副秘書長戴春娣仍充滿信心地說,哈爾濱“制博會”將會越辦越好,“制博會”將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構建一個高檔次、全方位、國際化的一流制造業貿易平臺,真正成為哈市本地企業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