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海國際車展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然而車展經濟的話題卻依然火熱。有人分析,以上海車展為龍頭,已經出現一個綜合性的拉動輻射型經濟現象,其綜合集群經濟輻射效應已經超過上海的F1。在展覽業人士看來,上海車展實際上是預演了將要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并為此積累經驗。
汽車熱拉動車展熱
作為會展業的大頭,車展經濟是近年來各方人士都看好的一塊市場。據介紹,每年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小車展幾乎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車展業的興旺實際上是汽車熱的直接反映。不少車企專門成立了車展部門,常年輾轉各地,盡管有些區域性的車展屬于展銷性質,但誰都條件反射似的將它當作不可放棄的市場營銷機會。
事實上,即便是像京滬兩地的國際車展,近年來也在變相地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商業性車展。有趣的是,在車展期間,當地經銷商都會輪流當值,爭著在展臺上作講解和服務工作,在車展現場賣起了汽車。如寶馬展臺,一周不到上海4家經銷商就賣出100多輛車,其他展臺也是這樣,不少頂級豪華車在上海車展上被搶購一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車展的影響力是任何廣告促銷活動所不可比擬的。”
一位車企營銷人員說,躋身車展是一種實力的象征,是廠家與消費者零距離接觸的最佳形式。世界汽車巨頭們更是把京、滬車展上升到世界頂級車展的規格。在業內看來,像京、滬兩地車展是檢驗車企地位或準入的門檻,也是車企商業暗戰的舞臺。
“1比9”的輻射效應
“德國大眾投入1000萬歐元,福特集團投入幾千萬元……”
這樣的參展費用被公開,如同向油鍋里撒把鹽,攪動著人們對車展經濟的敏感神經。于是,有人簡單地根據上海車展的展出面積和參觀人數很快就得出驚人的進賬數據。說此次上海車展進賬1億有之,2億有之,甚至更多的都有,僅門票收入就有從2500萬元到3500萬元不等的說法。車展經濟被罩上了一個模糊面紗,使外界都以為這是一個油水很大的肥差。
如果深入了解就不難發現,車展經濟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拉動輻射型經濟現象,是一個以車展為龍頭的綜合集群經濟。車展不僅是以車企角力為主提供了展示舞臺,而且為展覽業的崛起,交通、酒店、通訊、傳媒、廣告等關聯行業架起了溝通的平臺,產生了“1比9”的輻射效應。
展覽業人士介紹,展位和門票的實際收入只是很小一部分,車展帶來的巨大效益多數被其他行業分流了,如展覽策劃、搭建、物流、廣告、傳播、交通、餐飲、住宿、新聞發布等。從參展商的角度看,花在展臺上的費用只是看得見的一塊,而真正投入車展那看不見的一塊則要比展臺直接支出還要大。車展前的媒體日和開展后的專業日,上海五星級酒店的客房都爆滿,房價也跟著暴漲,飛機和火車票也開始緊張起來。
一位汽車傳媒的老總坦言,車展的廣告量占該報全年汽車廣告很大的比例。由此,車展又成為汽車傳媒大戰的縮影,同時也是汽車刊物競爭最為激勵的市場,還不包括其他搭車的非汽車經濟現象(快餐、清潔、禮儀、服務等)。
車展收入“大進大出”
就展覽業本身來說,車展是個“大進大出”的展覽。據業內人士介紹,如上海車展盡管只有9天,但如果把進館搭臺和撤館的時間算起,前后加起來就是20天。在這期間都要由承租方(展覽公司)來付,還不包括保安、電訊的支出,以及新聞中心、貴賓接待室的搭建費等。
凡是對上海車展了解的人都知道,上海車展的展位收費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外方每平方米400美元降至現在每平方米260美元,均已與國際接軌,而租用場地時間是一般國際展的三至四倍。展覽的設施亦不可同日而語,提供的服務則是世界一流的。然而,由于計算口徑的不同,車展的收入就會與承辦商提供的數據大相徑庭。對此,業內人士介紹,車展收入的正確計算除了展位凈面積和實際門票售出數外,還要剔除場租支出、水電和空調等設備和服務費用,以及廣告和保安等費用。如本次車展期間就增加了5臺通訊車,確保每秒384人的手機的信號暢通無阻,其次,臨時搭建的VIP接待室、新聞中心、開幕式,以及車展的前期的宣傳等,都是不小的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車展把開幕式、招待會的費用都節省下來捐贈給了特奧會,還增加了許多人性化的現場服務設施,每天免費提供45輛大巴士往返于展館到地鐵及浦西市中心的通勤車等。
事實上,本次上海車展給展商留下的是透明、職業、專業性強的良好印象。在上海車展承辦單位之一的世博集團上海市國際展覽公司看來,上海車展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大于車展本身,辦好車展已經被上升到展示城市形象窗口的高度來認識,上海車展實際上是在為上?!笆啦狈e累經驗。本次上海車展的主題“人、車、自然的完美和諧”,就是較好地體現了上海將要舉辦“世博會”的精神,參照了“世博會”的辦展要求。現在看來,“大進大出”的上海車展已經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