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會展業發展的政策,諸如減免中小企業參展費、直接出面辦展等。這打亂了中國會展業原有的發展進程,不利于會展業的健康發展。”近日,杜塞爾多夫展覽(上海)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馮培喜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扶持政策能否真正幫助企業?
馮培喜告訴記者,兩年來,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訂單大幅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材料成本迅速上漲等種種不利因素,日子確實非常難過,有些企業虧損嚴重,有些企業干脆關門大吉。為了扶持中小企業、促進地方會展業發展,許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會展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據了解,近兩年來,哈爾濱、鄭州、西安、青島、蘇州和深圳等城市都出臺了扶持會展業發展的政策。其中,哈爾濱市去年設立了會展節事專項扶持資金,扶持和獎勵引進或新辦、聯辦大型會展節事活動的企業及個人等。鄭州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會展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用于對規模大、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本土品牌展會或重點支持展會的培育、補貼或獎勵,并用于對符合鄭州市產業特色、社會經濟效益明顯、影響力強的國內外大型展會的引進、申辦,以及對引進者的獎勵等。深圳去年出臺了展會臨時補貼政策,對所有展會給予2元/平方米/天的補貼,并對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優勢傳統產業展會的場租給予5元/平方米/天的優惠,該政策還將繼續保持3年。
“從操作層面來說,有些扶持政策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不強,因此難以‘兌現’。從作用上來看,已經‘兌現’的扶持政策也不能夠真正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馮培喜認為,從短期來看,減免參展費用能夠減輕企業的負擔。但相對于減輕負擔來說,企業更需要的是真正的專業觀眾和潛在客戶,需要展會所營造的展示企業品牌的氛圍,這些才能從根本上幫助企業實現發展。
馮培喜告訴記者,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幫助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干脆直接出面組織辦展,諸如近兩年舉辦的一系列展銷會等。媒體報道稱,這些展銷會現場成交多少多少金額,意向成交多少多少金額,如何為企業贏得訂單等。這些展銷會是地方政府可以拿來炫耀的政績工程,而事實上,很少能夠真正幫得上企業。
“政府少一點干預,多一點支持”
“展覽是個硬媒體,是一種媒體工具和手段,決定展覽成敗的關鍵要看這個平臺是否可以真正地去滿足國內外參展商、買家的需求,是否能真正地發揮其溝通平臺和橋梁的作用,能否真正地推動和刺激國際貿易和交流。這既不是由展會主辦方或者參展商決定的,也不是由哪個職能部門決定的。”馮培喜說,政府介入展會,與市場經濟是不相容的。
馮培喜表示,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政府應盡量不介入或少介入展會,讓市場來決定展會的規模與生存,并且采取了實際行動。然而,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政府不敢放手,反而更深地介入展會,打亂了中國會展業發展的步伐。他呼吁政府少一點干預,多一點支持,以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在今后的發展中,整個展覽行業將面臨包括互聯網、多媒體通信等在內的諸多媒體的激烈挑戰。”馮培喜認為,要搞好一個展會,首先要搞好展會的窗口——網站,并利用多媒體出現的新機遇,借助手機、出租車等移動傳媒來擴大宣傳。
在談及公司未來發展時,馮培喜說,雖然近年來二三線城市紛紛建造了“豪華”的會展場館,會展業發展非常迅速,杜塞爾多夫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也與其中一些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但是一直沒有進一步展開合作。原因很明顯,二三線城市的展會多數以政府為主導,往往不能保證商業化運營。而商業化運作的展會以市場經濟為主導,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操作的。未來,等到二三線城市會展環境更加開放和有秩序時,杜塞爾多夫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也愿意和地方品牌展會、民營企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