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國家旅游局長上任后,一些新的思路和做法引人注目,包括對商務旅游、會展旅游的重視等,這讓會議與獎勵旅游界的朋友們著實高興了一陣子,我也一樣。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我還憋了一股子勁兒,準備寫一封公開信,讓新領導更多地了解這個行業,重視這個行業,最好成立一個中國的CVB(會議與旅游局或會獎局)。但到今天這件事兒也沒有付諸實施。不過開春以來,業界大咖陸續發聲,或呼吁成立CVB,或吶喊CVB的重要性,擁躉者眾。
我看見的第一個倡議在中國成立CVB的文稿,準確地說是PPT,是在劉平總那里,是澳大利亞會議專家Garry Grimmer寫的,大概有七八年了。乍一看,七八年好像時間并不是很長,可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卻很多,包括會獎業不斷發展壯大、從業人員越來越多、行業影響力不斷增強等等,唯獨大家一直期待的事情卻遲遲沒有發生,就是成立一個中國人自己的“會議局”。
倡導成立“會議局”,還真跟個人小小的商業利益關系不是很大,它與國家戰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科研與學科建設以及包括旅游業、展覽業在內的各行業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有直接關系。這頂帽子看著有點大,但戴上很合適。沒有多少人愿意無事生非,給自己找個婆家玩兒。會獎業與很多行業不一樣,從目的地角度看,確實有些散,如果沒有一個公認的機構來整理、協調、規劃、包裝、推廣乃至對于落地的重要會議及活動進行協調、服務等,會議目的地的工作效率就會很低下,亂象就會環生,品牌形象自然難以確立。
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會很難。要說全球第一個會議局——底特律會議局成立到現在已經差不多120年了,我們國家雖說落后,但也不能跟美國差上兩個世紀吧??捎行┦虑榫褪沁@樣,而且你還沒有辦法。
我們社會經濟生活中有“三駕車”:企業、社團與政府,企業是“馬車”,跑的最快;社團和政府是“牛車”,走在后面。“牛車”上的人和周邊的人好像都在使勁兒,可就是慢慢悠悠。社團最近在搞改革,議論可謂紛紛,可如果不把“?!睋Q掉,只是一味地修“車”,跑得快就怪了。
從“會議”的業態形式、運作特點等方面分析,有幾個難點,使我們難脫窘境:
一是會議與展覽的關系。我國的“會展業”實際上是“展覽業”,商務部管“展覽”,結果連“會議”也給捎上了。很多旅游局長說,不是不想搞“會議”,是怕商務系統說自己搶人家地盤。這些年,在與旅游局、會展辦、商務局、會展局、博覽局、貿促會等打交道的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了兩者之間交叉與博弈的微妙關系。現狀是,要么誰都不管,要么是一方先入為主,另一方不參與……
二是會議與旅游的關系?!罢褂[”的價值很容易確定,而且相關的副作用比較少,所以在商務部的努力下,中央正式發文鼓勵展覽業。“會議”就不一樣了,它的好處誰都知道,否則就沒有人花錢費力搞什么博鰲、達沃斯、APEC、G20什么的??伞皶h”的“副作用”也很大?。耗敲炊嗤鈬艘幌伦佑康街袊l敢保證他們不亂跑亂說?這么多人聚在一起,出點差錯誰負責?還有,關于“會議”與“旅游”的關系誰能扯的清,腐敗、浪費、走形式等壞名詞都跟“會議”撕扯在一起。所以,中央下發的關于“會議”的文件最多,不過沒有一個是鼓勵的。
關于“會議”其它的復雜性這兒就不再說了,僅以上兩條,就會讓各級旅游局在成立類似CVB類似機構的時候,好好掂量掂量。有人說,我國很多地方成立了“會展局”、“博覽局”等,是否就是CVB?答案是:非也。
看來,我們這些做會議與獎勵旅游的,一定要學會在沒有CVB的情況下生存,并且謀求發展。
不管怎么樣,中國的會議與獎勵旅游是一定會蓬勃發展的,因為有強勁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動力。適者生存,中國各地區的會獎業都在尋找著適合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的道路,至少現在看來效果還不錯:
一是推廣中心或推廣中心加協會方式。比如杭州、上海、蘇州等;
二是協會、聯盟方式。比如北京、廈門、云南、成都、南京、海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