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展覽項目數量而言已,我國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展覽大國,2005年全國展覽項目數達3800個,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英國排第三。
圖1 2001~2005年我國展覽項目數量增長圖
2005年展覽收入總額12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8%;與美國展覽業組織者收入200億美元、德國80億美元和英國20億美元相比,我國展覽組織者2005年收入13億美元,名列世界展覽業第四。
圖2 2002~2005年我國展覽業收入與增長圖
據商務部有關統計表明,2005年全國有4900家展覽企業,4年來全國組辦企業平均增長率高達72%,然而,擁有國際展與出國組展權的企業僅占13%,說明該市場集中度不高,缺乏大型的、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領先企業,小規模展覽經營企業占據著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辦展能力有限,平均每個企業年辦展次數尚不足一次,相當部分展覽經營企業越來越難以獲得規模效益和正常的利潤回報。
圖3 2001-2005年我國組辦企業數量增長率
此外,展覽企業5年來增長的最高峰是在2002年,由2001年的699家增加為1943家,增長率高達178%,不過自2003年以來增長速度明顯放慢,2004年3920家增長率30%,而2005年增長率已經同比下降到了5個百分點,接近行業平均增長水平,說明該細分市場主體已經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市場主體競爭進入轉型期間,集團化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5年全國各地共有240個展覽場館,全國各類展覽中心和展館建筑面積已達 288萬平方米,近兩年來全國展覽館的面積快速擴展勢頭有所減緩。
圖4 2001~2005年我國展覽館收入變化
2005年全國展覽場館收入28億元,同比增加15%, 4年來展覽場館收入平均增長率14%,全國場館收入情況來看總體增長減緩,說明場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場館收入有下滑的趨勢。
全國主營展覽組織業務(主辦或承辦)的專業展覽企業或展覽企業加上兼營展覽組織業務的其他各類企業,已有4900家,同比增加25%。全國有相關從業人員100萬以上,專門從事展覽組織、展覽服務工作與業務的從業人員已達到12萬人。
同時,會展業已經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部分。“中國國貿”是國內第一家主營業務包含展覽業的上市公司,2000年“首旅股份”的上市首先打出了“旅游、展覽、高科技”的口號,明確將自己樹為展覽業進軍資本市場的一面旗幟。2001年,當展覽經濟漸漸成為傳媒關注目標時,漢商集團和長春經開又明確宣布投資涉足展覽業,中國股市開始出現展覽業板塊雛形。
經過近10年發展,涉足會展行業的上市公司10余家,但以會展作為主營業務的僅有5家。即中國國貿(600007),首旅股份(600258),漢商集團(600774),長春經開(600215)以及南紡股份 (600483)和渝開發(000514]),五家公司均涉及到場館業務,其中首旅股份擁有北展展覽館、中國國貿擁有中國國貿中心、漢商集團擁有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南紡股份2005年收購南京國際會展中心,而長春經開在基礎地產中有涉獵長春國際會展中心。但上述公司的收入基本在2000萬-6000萬之間,總體規模不大。
總之,從本質上看,展覽是具有天然競爭性的行業,我國展覽業的行業競爭結構已經開始呈現壟斷競爭特點。從全國范圍看,展覽業的競爭造成了行業一定程度的不穩定,加入WTO以后外資的長驅直入,行業競爭呈繼續加強的趨勢。
(該部分數據摘自:重慶海鈉會展研究所CEi《2006年中國展覽業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