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中溝通評估客戶的四個技巧
發布時間:2017-07-03 更新時間:2017-07-03 作者: 點擊次數:6916
在展會中有個原則:你與專業的客戶接觸得越多,你的生意機會就越多!(The more people you talk to,The more
business you do!)
作為公司參展的展臺人員,首先,要十分清楚地知道:誰是我們的客戶?公司的主要市場和客戶類型?什么是這些客戶應該具備的要素?
他們的興趣點分別在哪里?他們最關注什么?其次,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接待,這包括:他是不是我們的客戶?他很迫切但對我公司來說重要嗎?我該花多少時間接待他?應該讓他明白我懂得他的實際需求,并能為他提供解決方案,還是馬上抽離結束談話?
其實,來到你展位上的客戶很多都不是你的客戶。有些在展會的現場表現出“濃厚興趣”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有意向和你的公司做生意,很可能只是隨便看看。而且沒有專一性,這類“客戶”在當今的展會上占有一定的量,如果一視同仁進行接待,潛在客戶反而會被忽略,寶貴時間被耽擱。所以,在現場接待客戶時一定要掌握業務技能,委婉地了解對方的意圖和現階段的要求,在仔細分析客戶的基礎上進行篩選。
同時也要注意,不要過于以訂單取人。因為在展會現場就能夠談妥的新訂單數量總是非常有限的,更有不少買家把訂單看成是形式發票(PI),毫無合同觀念。所以,買賣雙方大多是要利用這個機會建立互信,為以后的合作打下基礎。
溝通中了解客戶的背景信息有助于評估和篩選客戶。
1.采購背景
該客戶是否有采購權
客戶職位和采購角色如何
影響采購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首次采購或補充采購的預算和采購量
客戶目前的采購到了哪個階段
客戶與我們的匹配度、吻合度
了解客戶的采購用途,是自己用還是為上下游客戶采購
客戶的迫切度如何
我們會談的氣氛如何,客戶有沒有提到同行
2.分辨采購決策者和影響者
我們參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展會直接與買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即使是專業展會,前來參展的客戶所涵蓋的范圍也相當廣泛。有時候,一些買家在展會上沒有權力簽訂合同或確定價格和訂貨數量。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對你的產品沒有興趣,只是這個人可能不是決策人。但可能是決策的影響者,所以供應商向來訪買家問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您是誰?是什么職務?是總裁,是設計人員、采購人員、生產部人員還是負責收集市場信息的情報人員?當了解到對方的職位后供應商應調整產品公司介紹重點,以滿足這個職位買家的需求。
如果來的是一個公司的采購經理,供應商同樣需要請出資深的人員來接待這位客戶,因為他有權決定采購與否,是決策者。對于技術人員來說,他最想了解的是最新產品的研發進度和價位;對采購人員來說,尋找產品供應商是他們的最大目的;而對情報人員來說,目的則是收集最新的研發方案、產品性能等信息,在此之上做比較分析,幫助企業進行生產研發。
由于不同客戶的關注重點不同,應針對不同客戶的咨詢派出合適的人員與其溝通,針對不同的職位買家要做好個性化的銷售簡報,將能更好地解決客戶提出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同時,企業必須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產品資料、產品報價單、溝通者的名片、技術人員等。這是針對不同的買家組合做出的最好接待方案。所以,清楚地分辨采購決策者和影響者將為你在展中或展后簽約提供有效的途徑。
下面這些買家職位將幫助我們明白他們對我們產品和服務的興趣點:
影響者——采購主要得益人,能影響采購決策。83%的觀眾有影響其公司的采購決定或是向采購部門推薦的能力。因此,需要特別重視這些影響者。
決策者——采購決策者,有權決定采購與否,職位較高。
買手——采購代理,注重運作和支付手段。
技術人員——把關技術,注重產品特點、功效。
設計人員——注重設計、外觀、包裝。
終端用戶——使用者,注重操作便捷。
把關人——秘書、行政、助理。
決策團隊——決定某項目的團隊,關注整體投資回報率,關注戰略性的東西。他們很多是來找戰略性伙伴的,并非為了1-2個柜來的。
顧問——給行業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建議人。主動邀請這些人訪問你的工廠。
3.留意溝通中的表達方式
展中與潛在客戶溝通時,從他們的口語表達中也能判斷和評估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是有了解的愿望、感興趣、想要、有需求還是迫切需求,以決定我們接待客戶優先等級及所花費的時間。關注潛在客戶的下列表達將有效地提升你的溝通質量。
Wish——只是有了解的想法、愿望,不會立即行動。
Interest——有興趣,較中性,要與不要都無所謂,愿望不強,但比Wish好些。
Want——想要,目前正在計劃采購。
Need——有需求,目前正缺少或需求這樣的產品、服務。
Desire——迫切需求你的產品和服務。
4.關注與客戶的匹配度
誰是我們的客戶?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是緊迫的客戶還是重要的客戶。
我們的銷售對象不是所有人,進入我們展位的參觀者并不都是我們的客戶或與我們匹配的客戶。有的確實是好客戶,有行業知名度、市場吻合度高、采購量大、產品講究標準、講游戲規則、訂單有利潤、付款條件可靠等。
這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和該客戶的匹配度,我們的規模如何,生產產品的能力如何,產品有沒有認證,品質是否穩定,成本控制如何,交貨期能否保證,外銷團隊溝通能力如何。我們很多參展企業忽略了這一環節,片面地追求大客戶,結果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