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使力 共圖會展業復蘇
紅五月,中國會展業按下了重啟鍵。
首先是,中央高層同意恢復會議與展覽活動。雖然加了“必要”一詞,但會展業列入恢復社會經濟生活的重大措施,足見其獨特作用非其他服務業可比。
其次是,長沙汽車展率先亮相。該展雖然不大,觀眾也不踴躍,但系疫期省會城市(二線展覽城市)線下首展,具有強烈的象征性。
再是,國內許多地方政府出臺政策,為會展業復蘇施惠加力,刺激線下項目重回展館。據悉,武漢食材展(中國食材電商節)確定移師長沙,聯袂中國餐飲博覽會于9月舉辦,預期展覽面積10萬平方米;上海靈碩展覽集團將春季未開的服裝定制展遷址成都,計劃于12月舉辦。兩項目延期復辦,既反映了主辦方克難抗疫的積極作為,也顯示了二線城市支持會展業復蘇的戰略企圖。
困難疊加 會展業復蘇不易
雖有政策指引,也有先行示范,但總的看會展業復蘇不易:
需求不振 市場萎縮
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正常活動,國內外需求減退,市場萎靡。由于國外疫情尚未緩解,年內全球經濟恢復無望,預判國際需求不振的狀況至少將延至2020年下半年。
需求下降導致訂單減少,訂單減少導致貿易疲軟,貿易疲軟導致經貿展覽生意冷清。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不利于會展業經營。
疫情不退 聚集不便
線下會展活動必須聚集人群。但人群聚集恰是疫情防控的重點。這是會展業復蘇的難點。雖有戴口罩、手消毒、測體溫、保持社交距離、場所消殺通風等防控措施,但畢竟不便于參展參觀。此外,檢測核酸、隔離14天等規定也未全面取消。在此氛圍中,客商參展參觀意愿消極。春季廣交會改在線上舉辦,實乃境外觀眾不能來華。
投入跳水 展商銳減
由于疫情影響,實體企業營收全面萎縮,部分歇業,虧損面與虧損額為歷所罕見。因此,客商即便有心參展參會,卻受困于無錢無力甚至無人而難以成行。
七至九月 復蘇關鍵期
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三月之后,會展業者強烈盼望復蘇。所謂復蘇,應該是恢復舉辦線下活動。
五月重啟,但勢頭微弱,進展緩慢。常言道: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大疫之后,以舉辦項目為表征的會展業復蘇,線下活動必將經歷由點到面、由少至多、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國內復市復工復產相輔相成,會展業不可能單兵突進。
我認為,7-9月是中國會展業復蘇的關鍵時段。其看點有四:
一是,上海、廣州、深圳恢復辦展。上海作為全球第一大展覽城市,恢復線下辦展意義不凡。
二是,大展次第登場,如中國機床展、中國數碼互動娛樂展(ChinaJoy)、上海廣印展、廣州建博會、深圳禮品展(6月下旬舉辦)等。其中,既有原定項目如期舉辦,也有延期項目重訂檔期復辦。
三是,秋季廣交會線下舉辦。
四是,二線城市普遍復展。其中,武漢會展業復蘇最值期待(目前,武漢四個展館的方艙醫院尚未撤除)。
觀察這三個月,除看項目能否順利舉辦外,還要看舉辦的規模及參觀的情況。我希望,會展業復蘇勢頭逐月向好,步入常態。
三方合力 共克時艱
當此非常時期,會展業復蘇雖然不易,但因肩負振興消費、穩定外貿、拉動服務業的大任,就必須堅定信心,共克時艱,與中國打贏抗擊疫情和經濟發展保衛戰合力同行。
主辦方不避艱難 奮力作為
會展主辦方是發展會展業的核心驅動力量。會展業復蘇的先鋒隊和主力軍是主辦方。千方百計恢復辦展,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服務客戶的需要,同時是挽救自己的需要。
恢復辦展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即統籌做好參展商、觀眾、服務方(主要是展館)和員工的工作。其中,穩定員工隊伍就是穩定生產力。
上半年停辦的展會,應在七至九月選擇新檔期,組織員工抓緊聯系展商和觀眾,力求復辦。
展館降低租金價格 施惠主辦方
展館租金占展覽項目成本的比例,一般為20%。展覽規模越小,場租成本占比越高。由于疫情,展會面積普遍縮小,延期項目尤其嚴重,故此租金成本難以承受。
建議展館經營方在2020年租金價格上給于主辦方優惠,而且優惠幅度要明顯,以幫助主辦方度過難關。這種幫扶,既是支撐會展業,也是發展自己。
政府資金扶持 為企業紓困
展會是穩定貿易、活躍消費的“抓手”,對于恢復社會經濟生活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用。在市場環境艱困之際,政府對于會展業的扶持不可或缺,十分關鍵。
政府扶持會展業有兩個重點:一是增加財政專項資金的扶持力度(包括擴大扶持范圍);二是為有困難的會展企業解決流動資金貸款的渠道(包括財政貼息)。將政府自辦的會展項目交由企業承辦,也是一種扶持。
信息來源:張凡的會展洞察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