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博物館”藏著200多年來的試卷
發布時間:2018-06-19 更新時間:2018-06-19 作者: 點擊次數:4684
夏至未至,是高考季的味道。
清晨的陽光灑在桌面上,嗅著芳草青香、在書聲中徜徉~
小小的心靈和大大的夢想歡聲笑語,天真無暇…
高考是6月最熱的話題,鮮為人知的是,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里,不僅有一系列珍品文物,還收藏了40年前的高考各科試卷。
中國科舉博物館
木制的桌椅、講臺,黑板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紅字標語,白綠的墻面與頭頂的日光燈……都讓人仿佛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高考恢復的時代。
雖然是地下展廳,但教室的“窗戶“外是剪影式的燈光幕墻,仿佛外側是走廊和隔壁班,另一側是模擬鳥鳴與樹蔭婆娑。這間裝飾成”老教室“的展廳,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共鳴,喚起童年的記憶。
通過圖文、視頻和實物的展陳,講述了高考恢復的歷史經過。特別是一系列當時中國關于恢復高考的文件與批示,是科舉博物館向國家檔案部門特別申請的——即使是復制品也是唯一的。
“1905年科舉制度雖然廢除,但其尊尚知識,公平公正,為國求才的特質,一直傳承在今天的高考中。”
40年前高考數學只有五、六題,難度卻大
揚子晚報95后主播”挑戰“這些遠遠大于她們年齡的試卷。
1978年數學卷就讓主播吃驚不已,試卷一共7道題,理科生做6題,文科生只要做5題。正是因為題目少,所以容錯度很低,數學卷的”殘酷“可想而知。
英語第一道大題就出現”南京“,為啥沒認出來?
除了沒有聽力考試,1978年高考的英語試卷和今天主要題型差別不大。直播中有網友認出了“Nanking”,這其實是南京英文舊譯,拼音形式是“威妥瑪式拼音法”。
這種舊式拼音方法出現在1978年的英語試卷上,或許是“絕唱”了。
因為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威妥瑪斯拼音法,國際標準化組織也于1982年開始以漢語拼音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語文卷題量大,作文題形式多變難預測
78年的語文卷題量非常大,有填詞、翻譯、改錯等多種題型。另外作文方面,要求文章縮寫,這與如今的高考題“題目短,作文長”大相徑庭。
與此同時,主播整理出1980年、1982年、1990年三年高考作文,題目分別是一段故事材料《達芬奇“畫蛋”》,要求寫成讀后感。
命題作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給出一段故事材料,要求寫成人物肖像描寫。總的看來高考作文形式多變。
探秘科舉閱卷
“莊瑤殿試卷”是嘉慶二十二年的一份原卷,距今已有200多年,整張試卷分為22折,分別是考試的最終成績、個人信息、文章正文等內容。
除了保存完好,它的珍貴之處在于試卷答題形式非常標準,字跡工整漂亮,獲得全國第32名的好成績。
“糊名譽錄法“閱卷
為了防止閱卷老師認出考生字跡給予特殊照顧,閱卷采用“糊名譽錄法”對形式。即閱卷老師拿到都不是原卷,而是經過一系列特殊處理的。
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折疊掩蓋起來,用空白紙彌封后,再加蓋騎縫章。另外,為了防止譽錄有誤,譽錄手每天工作量均為限定,清代規定,每人每天只能譽寫三張試卷,所以,每屆考試都需要大量譽錄手。
8名考官用5個符號打等第,最后算“總分”
在殿試卷背后我們可以看到8個字下面有對應的符號,這八個字就是就是閱卷官的姓氏,對應的是八位考官打出的等第。
古代用”圓、三角、點、豎、叉“5種符號表示,相當于”優、良、中、差、不及格“。古代考生嚴格按照這個等第的順序排名,前十名參與殿試。
試卷試題只有一個,由皇帝宣布,從日出到日落,中途不允許離座,最終皇帝根據考官打出等第等多個方面,再欽點出狀元、榜眼、探花。
回到最初的起點,記憶中青澀的臉,一切好像過去不久,沙沙的翻卷聲、滴答的時鐘聲,浮花逝水、空影如夢,所有的情緒和記憶
無不為之動容,依舊在鳥鳴和蟬聲中安然入眠…
微風中,記憶的白帆—
駛回那些金色的歲月里……
你我的青春是否都是與書香為伴,一晃就是幾度春秋,一過就是整個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