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5日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第十六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上,不時有國內外客商對烏洽會展館設置提出意見,認為現行的展館設置對客商尋找目標極為不便。
來自臺灣吉加有限公司的戴其賢先生是專程到烏魯木齊參加烏洽會的,一早辦完來賓證,隨人流進入新疆國際博覽中心。樓上樓下轉來轉去,他就想看一看針紡織類家居生活用品的展區,想貨比三家,多訂些貨。但是近兩個小時過去了,除了看到個別的家居用品展臺,他沒有找到任何目標集中的展區。戴其賢無奈地對記者說:“要是在廣交會上,我可以直接去七號展館,針紡織類家居生活用品都在那里。同類商品在一起,價格和質量上才好比較,并做出選擇。”
戴其賢曾多次參加廣交會、上交會。他認為,在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能舉辦這樣大規模的經貿盛會,組織來那么多的客商,確實不容易,但現在這種“山頭式”的布展格局也確實不合理。烏洽會要辦得更好些,應當逐步改變按行政區域劃分展區、展館的做法。可以參照廣交會的模式,按照展品類別劃分展區、展館,方便中外客商訂貨和洽談。
對于烏洽會第一天的龐大人流,戴其賢也有些不以為然。他說,進場的人未必都是客商,人多未必就是訂單多、合同多。要注意加強對手持訂單、合同的中外客商的服務。5天的烏洽會,前兩天應以中外客商洽談、簽約和訂貨為主,適當控制一下進場人數;后三天可以有些現在這樣的展銷活動。總之,應通過分時段管理提高對客商的服務水平。
事實上,同前幾屆烏洽會相比,本屆烏洽會已在嘗試按行業布展,比如機電、家裝等展區就是分類設置的,細心的客商或許已感受到這一變化。然而大部分展區的確還是按行政區域布展,產品雜陳,包羅萬象,令客商目眩。
眾所周知,時下國內一些大型展會如廣交會、渝洽會,展館設置完全與國際接軌,按專業進行分類,客商對某一行業感興趣,直奔該館即可,省時省力。
烏洽會為何還做不到完全按行業布展?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一方面與烏洽會的政府色彩有關,另一方面與辦會者的實力與經驗有關。烏洽會初期,多數企業是在政府的動員下來參會的,即便到現在,仍不能排除這種情況。如果分類設館“塊”被分解,有的企業恐怕就不來上會了。另外,按專業設館,工作的繁雜程度可想而知,辦會者能否做下來?
烏洽會承載著我區經濟發展的希望,理當順應客商的意愿,不斷完善和創新辦會模式,提升辦會質量。從這個角度講,改革布展的步子應當邁得更大些。
烏洽會已經辦了16屆,我們應該對我們的企業有信心,換句話說是應當對烏洽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