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來臨,高歌猛進的展覽市場并沒有歸于沉寂,尤其在溫暖的南國,許多展會如同賀歲片一樣在期待中如期上演,為商家創造商機。
據報道,日前南方某城市舉辦投資貿易洽談會,組織者不辭勞苦,遠赴歐洲進行招商,引來了歐洲10多個國家的幾十家企業與會。洽談會濃重熱烈,懸掛著與會者的國旗,燃放焰火,以紅地毯做裝飾,場面熱烈宏大。但令人費解的是,原本是一場中歐企業尋求貿易與投資機會的洽談會,卻因為彼此之間不對口甚至毫不相干,遠道而來的歐洲企業和當地企業都難以找到合作伙伴,因而不歡而散,草草收場。
據了解,類似的情況在當下的展會熱中并不少見。
展覽業魚龍混雜貿易效果參差不齊近幾年,國內會展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許多城市看中展會的賺錢效應和帶動效應,將發展會展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擴大知名度,推動了會展業的持續升溫。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展業以年均近20%的速度遞增。在京、滬、穗等中心城市展覽業的帶動下,全國新近建成展覽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展館達30余個,根據相關統計,近10年來,我國通過展覽實現外貿出口成交額達40多億美元,內貿交易120多億元人民幣。
目前,國內各省市舉辦的各種形式的貿易洽談會、投資促進會等數不勝數,有些展會商賈云集,展覽的專業水準和服務質量都很高,成為企業趨之若鶩的展示平臺,甚至出現展位難求的現象,像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現在已經成為企業塑造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階梯。
一些展會脫穎而出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展會歸于平庸,加之不斷涌現的新展會,導致展覽業出現了魚龍混雜、展會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據記者的觀察,一些展會由于舉辦城市缺乏產業基礎,又脫離消費市場,對客商的吸引力逐步減弱,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實際的成交,都不盡如人意,有些展會在舉辦了幾年之后,目前已經陷入有名無實、騎虎難下的尷尬境地。
記者不久前曾參加一個大型博覽會,展會的規格檔次,展覽規模,參與企業和乃至觀眾的人數,都堪稱國內最大的展會之一。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受到高層關注的展會上,一家占據相當展場面積的參展企業人士卻告訴記者,這個展會對他們企業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在展會上根本就沒有他們的目標客戶。而他們之所以來參展是因為展會是當地政府主辦的,作為當地有知名度的企業,只是來捧捧場,給政府一個面子而已。
出現這種狀況恐怕是主辦方始料未及的。組織者的本意是為企業牽線搭橋,創造貿易、投資和合作的機會,并為此展會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但卻因為經驗不足,不了解參展企業的實際需求,使洽談會收效甚微,作用遠遠低于預期。企業明知是賠錢賺吆喝,礙于情面不得不參展,也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放眼當下國內展覽市場,許多展會過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忽略了實質內容,本末倒置,造成展會效果不理想,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有些地方的投資貿易洽談會,表面上轟轟烈烈,開幕式氣派宏大,鳴放禮炮,高官出席剪彩,演藝明星助陣,場面很是熱鬧,組織者的心思也多半放在安排領導的活動和行程,甚至以為只要領導滿意,展會就算成功。而對于為乘興而來、投入不菲的參展企業提供了多少幫助,創造了什么貿易機會,促成了多少交易,企業有幾多收獲,卻無暇顧及,或者漠不關心;有些展會在前期招展時隨意添加水分,放大參展效果,宣稱展會何等權威,有多少國際企業參加,帶來多少商機,吸引企業參展。而實際狀況卻與承諾相去甚遠,不僅展會冷冷清清,也鮮見國際買家的影子。
貿易洽談會要著眼于為展商和買家服務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會展業起步較晚,尚處于起步和成長期,無論是政府還是展覽公司,辦展經驗都明顯不足,專業人才缺乏,服務意識不強,這是造成目前國內展會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原因。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展會作為一個創造貿易和交易機會的平臺,其主體應該是展商和觀眾,參加展覽的展商質量、專業觀眾、買家的多少決定著展會的水平和影響。而一個展會要想成功,必須注重細節,通過務實的工作,通過專業化的服務,切實為展商創造商機,帶來實際的參展效果,讓參展商與買家覺得不虛此行。如此,企業才會有繼續參展的熱情和動力,展會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據了解,目前國內眾多的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廈門投洽會的展會質量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由于歷史比較悠久,政府重視,經過多年的培育,廈門投洽會已經打出了品牌,確立了自己的優勢,堪稱一個高水平的經貿洽談會。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秘書長陳澤炎認為,在目前重復辦展現象嚴重的情況下,貿易洽談會這種形式的展會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針對不同的定位進行前期準備,做足功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像成都舉辦的西部投資貿易洽談會,會前及時了解企業的參展意向,與各方進行充分溝通,會上進行撮合與對接,會后有項目跟蹤、落實,實際效果比較明顯。
北京會展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宏偉表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像貿易洽談會這種貿易配對形式的展會,前期要經過一個較長階段的準備,洽談時才有針對性,收到好的效果。國內有些展會主辦方組織貿易對接的經驗和意識差,比較盲目,以為只要招來了客商就行,洽談合作是參展企業的事情,殊不知展前的準備充分與否直接影響著洽談的成效。從參展商來看,國內參展企業的做法同樣欠缺,不成熟。相信企業參展機會增加后,就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展會去參與。“國內企業主要還是經驗不足,隨著會展業的發展,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