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如何重啟?”
首屆會展AI峰會——上半場
2月21日上午十點,首屆會展AI峰會隨著由中國經濟網打造的“中經網會iCE Meeting”在線AI峰會+互動直播平臺的啟動而召開。主題聚焦在“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如何重啟?”這是由國家媒體平臺在疫情下打造的首個以線上平臺召開的會展業峰會。
中國經濟網總裁王旭東首先在線致辭,他表示中國經濟網為戰勝疫情,在這產業轉型、共克時艱、恢復經濟的時刻,應推動非接觸服務和消費在各行業迅速興起,打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面向各行業推出“中經網會”。并承諾,三個月內面向各相關部委和全國各大行業協會會展機構等免費開放。
抗疫情,會展界一直在行動。首屆會展AI峰會本期邀請到了國內6位會展專業人士,分析了疫情對會展界的沖擊。
“疫情還未結束,當下會展界應該做什么?”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認為,會展業的恢復重啟勢在必行、為時不遠。疫情過后,各城市乃至國家需舉辦標志性會展活動提振士氣民心。他說,應結合非典經驗,重啟會展業需要做好三點工作:一、蓄勢以待:要耐得住寂寞,積極投身到抗疫戰爭中。同時保護自己,維系關系。二、積極籌備:認真反思以往問題,思考解決困難的辦法,積極做好準備。三、提質增效:疫情過后會展業可能馬上復蘇反彈。要做到保質保量,關注參展規模和參加人數,重視服務質量和展會效果,維護好品牌形象。
機械汽車展覽聯合會名譽會長張效林認為,疫情對會展業和產業經濟沖擊影響是很大,但中國的發展正是在幾十年不斷磕磕絆絆中奮力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他說,我們在奮力抗疫和積極采取應對舉措的同時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這段難得的喘息時間,認真總結一下過往戰史,深入研討當前國內外會展變局,調整好下一步主攻方向和實施戰略,加強相互之間的統籌協調,就一定能像儲祥銀會長說的那樣化危為機,迎來下一波中國會展健康發展的新高潮。
誰來解決疫情過后的展期調檔及經濟損失?中國展覽館協會理事長鄭世鈞表示,面對疫情的困難,會展人充分展示了應有的情懷和格局,武漢四個展覽中心征用為方艙醫院,從上到下為戰勝疫情全力以赴。疫情對會展業沖擊較大,影響不可低估。但多數場館負責人表示:所有因疫情而延期或取消的展會的館租、訂金和其他費用將全部退還。針對疫情防控工作,鄭世鈞表示,不能過度防疫,不可過度悲觀。要做充分工作,與所有展覽會協調,充分利用6月、11月、12月等旺季檔期。他預測,展覽業全年損失大致可以控制在10%以內。
會展行業協會在暫停鍵結束后有哪些作為?廣東會展組展企業協會會長、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劉松萍說,重啟后會展業的發展應該打組合戰略。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層面的政策應該具有務實性、針對性,對會展業重新定位,推動公共服務創新變革。其次,協會層面的政策要有數據和案例支撐。企業層面應建立創新、建立科技、合作共贏、知識支持的機制。
會展城市如何應對此次疫情,下一步如何做?成都市博覽局副局長蘇洪說,成都市會展業正在積極響應防疫政策:取消疫情期間展會,有序復工復產。建立“1+1+N”工作責任機制,迅速摸清情況,及時幫助協調和解決問題。下一步該如何幫助企業恢復信心?蘇洪說,要幫助企業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保證會展行業基本面穩定。及時調整政策導向。對因疫情造成的展會成本的增加會給予適當支持。通過積極、精準的政策引導和提前謀劃,精準施策。借鑒非典和5·12大地震經驗做好疫情后重建準備。蘇洪表示,有堅定的信心,相信疫情過后會展業會恢復并高速發展。做好消除疫情后觀眾、參展商心理障礙,政府引導和政策將起到重要作用。成都市把建設國際會展之都作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舉措,形成了良好的會展業發展基礎。成都規劃了五個會展產業功能區,構建全市會展產業生態圈。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推動會展業新題材、新業態的發展中國會展業的前景是美好的。
首屆會展AI峰會吸引了數千位觀眾在線收看,嘉賓們專業的視角、有價值的觀點、一針見血的分析,引得觀眾不斷留言和嘉賓互動,表示會展行業要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相信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一定會盡快、更好的重啟。
主題:“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如何重啟?”
首屆會展AI峰會——下半場
2月24日上午10:30,中經網會iCE Meeting邀請了來自國際展覽業協會、學界、行業協會、企業界的7位會展專業人士繼續圍繞“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如何重啟?”主題,開啟了首屆會展AI峰會下半場。首屆會展AI峰會上半場上周五推出后引起了會展業的關注。
疫情過后,線上線下融合將會如何?國際展覽業協會亞太區主席、上海萬耀企龍展覽有限公司總裁仲剛對此進行了專業的解讀。面對疫情,已經由恐慌到面對挑戰再到思考。疫情后如何重啟是社會問題,各行各業都要面對,轉危為機,思路很重要。仲剛說,疫情過后,線上線下融合將成為大趨勢,尤其是B2B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考慮救助企業時應著重關注展覽行業的中小型企業,這是會展行業最活躍的群體。同時,會展企業和從業者應利用好時間“充電”。最后,仲剛代表國際展覽業協會(UFI)全球總部和UFI China Club向所有中國會展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劉大可認為,疫情之后,要從國家層面和地區層面加強目的地營銷為會展業重啟帶來生機。為什么要重點關注會展業?他說,會展業是經濟、投資、貿易、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對各行各業都有影響;對于城市經濟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那么會展業面臨的困難是什么?他表示,從短期看,疫情期間暫停一切會展活動使得業務歸零。零收入大支出使企業難以支撐。從準備周期和國際化程度上看,會展業重新啟動不容樂觀。疫情對國內影響小于國際影響,國際市場信心不易恢復。會展業信息溝通渠道不夠暢通。活動類別不同造成信心難以完全匯總統一。如何應對疫情下的困境?他說,一定要同心協力、客觀評估,通過合理渠道及時反饋情況。竭盡一起努力保護會展項目,從國家層面和地區層面加強目的地營銷。國家資源有限,企業應當立足于自救。
疫情當下,作為每年主辦行業會展的全國性行業協會負責人,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副會長韓云鋼分享了“為線上會展項目的開發和應用提供機會”話題。韓云鋼說,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大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對以內貿為主的會展項目有半年的影響。對有國際展商及買家參與的國際展有一年的影響。但困難與希望同在,希望下半年的展會主辦者把功課做足,借機發展;給展館面積足夠,交通、住宿等配套條件較好的會展二、三線城市機會;同時,也給線上會展項目的開發和使用提供了機會。
北京北辰時代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唐雪為線上觀眾分享了重啟后的生機:倒逼企業多元思考。她說,此次疫情按下的暫停鍵下的變化有:線上培訓、直播新品發布會應運而生,紙上談兵幾年的線上會議模式變成了真槍實干的嘗試。她相信,未來線上會議一定會成為線下會議的補充。2018年初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就全力打造第六代場館,利用場館資源優勢、平臺優勢和流量優勢激發潛在價值。暫停將會是加速發展的機遇。
北京逸格天驕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李益以他最近的親身經歷向觀眾們分享了會展行業正在產生變革,沖擊展覽服務。他說,疫情總會過去。就非典經驗看,展覽服務企業在疫情中的處境更為兇險,也更容易成就優秀企業。目前,企業面對的主要困境是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最大威脅來自于兩方面:項目來源中斷和管理費用,而現金流是壓倒企業的最后一顆稻草。現在重啟時間不確定,但應該隨時做好準備。他給出了三條建議,分別是,一:重新審視自己的主營業務,有得必有失。二: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留下精英人才。三:開發客戶要從現在開始。他最后說到,一批國際性展會的取消可能會成就另一批展會。
浙江省溫嶺市會展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祥標期待首個因疫情宣布延期的專業展會重啟。他說,2020中國溫嶺泵與電機展覽會,是每年正月初七開幕的特別展覽模式,人稱“開年第一展”。今年,展會與疫情時間相撞,組委會決定展會延期,這也是行業中首個發布新年展延期的展會。就目前來看,大方向對會展業利好,現在應該做的復產工作有,一、進一步調整戰略品牌推廣,人員素質,驗檢設施等工作的提升;二、面向參展企業發起線上調研:復工生產情況及對展會選擇繼續舉辦有哪些建議及意見;三、綜合考慮企業參展意愿和需求程度。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產業會展促進中心主任,廣東現代會展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淮,代表會展人呼吁《需盡快出臺關于復展工作的指導意見》。面對在線觀眾對會展業何時復工的提問,他說,會展業的復工復展取決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政府的限令放開,復工復展不是開閘放水,是逐步開放的過程。對此他給出的建議有,會展企業自身要做功課準備,特別是應急防疫的培訓,必要的物料準備。會展業應該在線上推出智能解決方案,結合紅外線、 AI技術、大數據、人臉識別、非接觸式實名制數據上傳,實現報警功能為一體。要重視展覽現場的衛生保障管理。疫情過后,利用品牌展會和行業會議活動提振行業信心。品牌展是施政的重要抓手,是產業經濟的風向標。對于疫情改期的品牌展應優先安排檔期。應該提高施政的時效性,需盡快出臺關于復展工作的指導意見。著力研發和推動綠色展覽。同時,會展業存在重復投入問題,要出清一部分多余低端產能有利于行業高質量發展。
首屆會展AI峰會到此就圓滿結束了。疫情給會展按下的暫停鍵如何重啟?13位會展嘉賓從會展領域的各個方面為在線觀眾帶來的不同角度的分享。上半場6位會展嘉賓為觀眾帶來了多數場館負責人表示:所有因疫情而延期或取消的展會的館租、訂金和其他費用將全部退還,重啟后會展業的發展應該打組合戰略等的好消息,不僅如此,中國經濟網總裁王旭東在線致辭中承諾,三個月內面向各相關部委和全國各大行業協會會展機構等免費開放。今天7位嘉賓再次干貨滿滿。希望會展業被疫情按下的暫停鍵盡快重啟,中國經濟網對會展業開放的傳播平臺一直在線!。
信息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02-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