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是“捧著金缽要飯”的河北文化產業,在此間專家稱其將出現“發展饑渴”的預言聲中,終于出現期待已久的“拐點”。有關人士指出,北京奧運效應已經開始在地處奧運經濟內圈層的河北省全面顯現,河北文化產業應加快“奧運融入”,以順利度過這個跨越式發展的“關口”。
來自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的數據顯示,河北文化產業在二00七年以百分之四十三點五的增長速度超過鋼鐵等其他主導產業的年增長率,成為新的“領跑”產業。并且出現由公有資本推動轉向民間資本推動的“拐點”,私營資本、境外資本以占據全部增量投資比重百分之七十的絕對優勢首次超過公有資本,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動力。
河北省社科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專家欣然指出,北京奧運效應已經開始全面體現,擁有絕對地緣優勢的河北省,其文化產業正面臨一個巨大的發展商機。
為最大限度爭取奧運“訂單”,該課題組專家陳璐“支招”河北文化產業,作為北京奧運直接輻射區和分賽區,河北應積極融入奧運文化產業鏈條,主動承接奧運輻射,加強與北京旅游業的合作,共同設計旅游線路,制作體現河北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與此同時,加強與北京演藝娛樂業的合作,積極參與奧運文藝活動的策劃、創作和演出,把反映河北特色的作品節目盡可能多地推向奧運。
該課題組專家薛維君指出,應把節慶會展業作為融入北京奧運最直接的突破口,規劃建設一批高標準、與國際接軌的會展場所,石家莊、廊坊、秦皇島更是首當其沖,應率先成為區域性會展基地。
該課題組專家吳璐軍表示,河北省擁有四十七個戲劇劇種和一大批如雜技、拉花、吹歌、二人抬等民間藝術形式,應抓緊時間打造一到三個標志性演藝精品,借助奧運效應,使其成為河北省演藝業的特色品牌,吸引中外游客。
但該課題組的專家們也犀利指出,遺憾地是,河北省在借勢、借力發展文化產業方面仍然缺乏系統性謀劃和實質性動作,奧運效應的借用發揮得不夠理想。
對此,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燕趙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方偉認為,觀念問題仍是掣肘河北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羈絆。文化不是“泡泡糖”,被當作面子工程,拿來在嘴里嚼嚼以保持口腔清新,也不是“棒棒糖”,想起來了就放嘴里吮兩口,更不是小女孩手中的賞析物,而是一種混合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整體發展的驅動力,不管人們是否有意識,文化經濟化確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