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天的第二屆五金裝備及模具展已降下帷幕,盡管老天不作美,但許多客商還是覺得這個展會有點看頭,再加上相關論壇的“點綴”,也算得上是一個像模像樣的展會了,且不論交易成果有多少,它留給大家的思考仍是無盡的。
從模具展提升為市政府主辦,可以看出永康市對會展業的重視,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做大做強模具行業,提升整個制造裝備水平,助推五金產業轉型升級。在這之前,永康市曾參與主辦過上海國際休閑車展覽會,這個國際性專業會展,雖沒有在本地舉行,規模也不算大,可也展示了“永康制造”的魅力,成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一個有效載體。
透過前13屆的中國五金博覽會,大家都知道會展“魔杖”的作用。之前有人建議,永康市要打破思想“痼疾”,大膽衍生產業高度關聯的專業性展會,培養“后備軍”,防盜門、電動工具、保溫杯、休閑車等一些在國內市場占有量較大的行業,都可以定期制造會展業的沸點。做大會展板塊,組合“套餐”運行,并非空中樓閣,因為永康市具備了會展業最主要的元素——產業與市場的支撐。
很多人意識到,目前永康市要發展會展經濟,還有不少“補丁”亟待修葺:正在建設之中的會展中心,是提升會展檔次與品位的硬件場所,加快建設步伐是當務之急;會展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展覽設計、展位搭建等相關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還是一張白紙;運行機制也需要完善,沒有會展常設機構,專業操盤手匱乏。當然,要做好這些“填空題”,需要觀念的轉變與政府的引導。
無展不成業。最新數據顯示,義烏現有各類展會42個,累計展覽面積45.69萬平方米,總成交額171.2億元,帶動相關產業1500億元的收入,形成了拉動和擴散效應,“會強展強”較為明顯。今年義博會上,占地220畝、總投資18億元、容納5000多個展位的義烏新會展中心將投入使用。嘗到甜頭的義烏正推進“會展之都”的進程,會展經濟成了推動義烏發展的強大引擎。
既然會展業是一塊“肥肉”,何不嘗試“大吃一口”?發展會展業除了要增添中國五金博覽會的“洋味”外,還要朝著大會展之路向前走,求精不求多,考慮建立以中國五金博覽會為龍頭、2-3個專業性的品牌展會為支撐、多個中小型固定展會為主體的“雁陣式”會展體系,發揮“鯰魚效應”,活躍會展市場。在運行機制上,可采用政府引導、企業化運行的操作模式進行。
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大。會展經濟的發展,必將賦予永康五金新的內涵,為現代服務業構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