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北京展覽館一枝獨秀,到改革開放后各類會展活動的蓬勃發展,再到近十年會展業的快速崛起,被譽為“第三產業火車頭”的會展業,在高度集聚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促進國內外貿易和投資往來的同時,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十一五”期間,我國會展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也出現了“展館建設過熱、利用率低”,“展會數量多、層次低”等問題。如何理性看待會展業的現狀與問題?我們的辦展理念需要作出怎樣的轉變和調整?未來5年,這一服務產業又將迎來怎樣的跨越?首期“會展觀察”就此專訪了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
會展經濟新氣象
“十一五”期間,會展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會展項目從2006年的4050個增至2010年的5040個,增長24%;會展面積從2006年4100萬平方米增長到2010年5050萬平方米,增長23%。會展項目在數量上不斷攀升的同時,在發展質量上又有哪些新的提高?
萬季飛:2010年對會展業來說是豐收的一年。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進一步推動了長三角會展經濟帶各會展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也為其他會展經濟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2010年中國會展業發展的突出亮點主要有:
在出國展覽方面,2010年全球經濟逐步復蘇,國外品牌展覽會經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縮水后重新迸發生機,積極恢復、擴大辦展面積,同時,國內出口企業參展熱情高漲。展覽管理辦公室共審批通過2010年出國辦展計劃2137項,其中出國單獨舉辦展覽會67項。根據貿促會對出展項目的人員復核批復,全年107家組展單位共實施出國辦展計劃1316項,比上年增加124項,實施率62%,展出總面積51萬多平方米,同比增加9萬多平方米,參展企業30000余家,同比增加5000余家。
在國內展覽方面: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行業規范化進程加快,有關會展行業的法律法規陸續出臺;會展業的國際化進程穩步發展,行業組織合作不斷深入。例如,2010年10月20日,德國會展巨頭斯圖加特展覽公司與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簽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再如,2010年6月12日,來自中國貿促會11家省市與行業分會的代表與俄羅斯聯邦博覽聯合會的11家代表簽署了中俄區域會展聯盟共同協議,標志著中俄兩國會展界聯盟的合作已經啟動。
2010年,會展業內活動保持活躍,呈現出一個新特點,即圍繞世博主題的活動密集展開。此外,第六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等常規性的重大活動也在年內成功舉辦。這些活動的舉辦對促進同業之間的交流與提升,促進會展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后世博效應持續顯現
歷時184天,創紀錄的246家官方參展者,7300多萬參觀者……上海世博會創造了一個個歷史之最。上海世博會對會展業發展將帶來什么深遠影響?
萬季飛: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無疑是2010年我國會展業的頭等大事。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上海世博會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物質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認真總結上海世博會經驗,弘揚上海世博會精神,努力把上海世博會成果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優勢。對于我國會展業來說,這一點具有尤為深刻的意義。
首先,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會展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會展行業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能夠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促進舉辦城市與周邊區域形成緊密聯系的經濟帶,提升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隨著后世博效應的持續顯現,可以預見,會展在未來幾年仍將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之一。
第二,上海世博會展示了引領未來的發展理念,對于我國會展業的優化升級具有極好的借鑒意義。世博會是公認的世界展覽最高殿堂。上海世博會上,歐美展覽大國展示手段和理念先進,特別是直觀呈現了低碳、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新方式。發展低碳會展是會展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展館投資急劇升溫,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重復、無序辦展的現象時有發生,展覽會上仍在大量使用難以重復利用的裝修、宣傳材料。上海世博會成功地傳播了低碳的理念,而怎樣把綠色發展的戰略運用到會展業,這是業內需要深思的問題。
第三,上海世博會為中外會展行業交流提供了絕佳的平臺。國內十多家會展企業直接參與了世博園的場館設計、搭建和運營,與國際知名會展企業共同工作,不僅提高了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而且有助于國內企業引進國際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提高組展辦展水平,也讓我們看到了會展業的巨大潛力。我們應分享、利用好這些經驗,繼續推動我國展覽業的國際化進程。
加快行業發展方式轉變
如何看待我國會展業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十二五”期間,會展業的發展定位將會有哪些變化?
萬季飛: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作為2011年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我國會展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政府的持續支持和全球經濟回暖的形勢下,我國會展業發展仍將保持良好的態勢,但隨著國內外競爭的加劇,行業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我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會展業的發展定位將有如下特點:
一是更加注重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行業結構調整。會展從業者應該研究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及展覽業發展情況,立足我國、本地區實際情況,發揮區位優勢,整合資源,根據先進制造業、信息產業、服務業等行業快速發展的現狀,適當調整項目內容,改善運作模式,通過會展活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不斷完善信息共享機制,行業合力進一步加強。建立展覽信息共享機制是增進展覽業界合作、促進展覽業法制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國貿促會將積極工作,在各出國經貿展覽會組辦單位之間建立起展覽信息共享機制。
三是專業人才培養蔚然成風。長期以來,高水平會展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我國會展經濟發展。2010年,由于世博會的推動,中國貿促會、上海世博局以及高等院校等機構通過專業研討、專題培訓、學歷教育等不同途徑,進一步加快了會展高級專業人才培養步伐,為我國會展業長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會展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展館建設熱尤需冷思考
許多省區市都已將會展業列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將會展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培植。如何看待會展業“遍地開花”的現狀?如何加快培育品牌展會?
萬季飛:上海世博會歷時184天后成功落下帷幕,為我國會展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讓各省區市將發展會展業提上日程,傾注了很高的熱情。這對會展業來說是良好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冷靜地思考如何引導會展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加快培育品牌展會。
一是要加強規劃。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摸底調研,近3年來,我國各地展覽館建設掀起了一個新的熱潮。場館設備是發展會展經濟的必要條件,但會展經濟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當地產業發展成熟度、聚集度、市場規模和輻射能力等因素也是會展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各地應以中心城市為依托,規劃好發展當地會展經濟的整體布局,避免因盲目建設帶來資源浪費。
二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會展業。目前我國展覽市場上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主導型展會,往往存在貿易效果差、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各地在給予會展業更多政策支持的同時,要妥善處理好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的過程中產生的特殊問題。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面提升辦展質量、水平和效益,培育更多精品展覽活動。隨著展覽業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化是行業優化升級的必由之路。目前,展覽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有必要加快成立全國展覽業協會,建立統一協調、管理和服務機制。
三是要完善各種扶持措施。各地在促進當地會展經濟發展時,往往將資金投入放在首要位置,這是必要的,但還遠遠不夠。應采取綜合措施,為當地會展經濟主體的發展壯大營造良好條件。目前一些省區市已經開始以差額方式向會展企業征收營業稅,這項措施應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