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一家珠寶企業帶著800件展品到意大利參加珠寶展會,結果卻遇到“官司”、展品被扣,珠寶商只能兩手空空回國。
近日,一次海外參展之旅讓這家珠寶生產企業損失慘重,因為一場專利侵權“官司”讓企業陷入到維權困局。
展會進行中展品被扣押2月3日,沈陽某珠寶公司董事長趙威向記者講述了一次“賠本”的參展之旅。
今年1月中旬,在意大利維琴察舉行了一次國際珠寶展,趙威和幾位員工攜帶多款珠寶配件樣品參加了此次展會。在展會舉辦第三天,公司按此前一位客戶的預約要求,將客戶預訂的4件珍珠項鏈鎖扣樣品攜帶到展會。
當天11時(北京時間18時)左右,預約客戶來取樣品,正在校驗樣品時,突然有意大利警察走進公司的展位。
“稅務警察告訴我們,意大利一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珠寶公司投訴我們公司侵犯他們的設計專利,要求我們接受調查。”趙威回憶說,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意大利珠寶公司的律師隨即出現,而先前訂購4件珠寶鎖扣的客戶,也變身為意大利珠寶公司的銷售經理。
據趙威介紹,意大利警察提出要求清查公司全部參展樣品,經過近3個小時的全面排查,與對方專利文件圖樣一一比對,公司展位上800件展品中除了客戶訂貨的4款樣品外,均未發現與意大利珠寶公司專利沖突或接近存有異議的產品。
不過,意大利方面警察隨后提出要查看公司其他樣品的報關文件和入關手續。
“我們的展品是在去年一月份到今年一月陸續發到意大利的,多數展品是去年就在意大利存倉的。”趙威說,當時意大利時間是16時左右,而北京時間已經是午夜0時,公司沒有員工上班,他向警方提出次日提供文件,遭到意大利警察拒絕,最終意大利警察將公司所有參展的珠寶配件樣品和目錄進行扣押。
櫥窗空空如也展銷只是發名片“這些樣品都是我們自主設計的。”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杜彬說,一般情況下,設計好一件樣品要耗費半年時間。
另據其透露,4款有異議的樣品中,一款樣品結構部分已獲得了國家專利,此次這件樣品為何會侵犯意大利珠寶公司產品設計專利權,杜彬很不理解。
趙威稱,展品被扣押后,公司只能用空空如也的櫥窗迎接來訪的客人。
“我們在世界各地十年參展歷程,還是頭一次遇到空展的情況。”
趙威稱,幸虧意大利警察沒有沒收公司名片,當時他和員工們惟一能做的就是給客戶提供名片,而現場使用的惟一一本產品目錄是同事遺忘在酒店的。
趙威直言,這次意大利參展旅程讓公司意外遇到了“官司”,其參展的800件珠寶鎖扣樣品(價值6000歐元)全部被意大利警方扣押。
此外,為了參展公司前期投入了2萬歐元的參展費用,展品被扣押后,讓企業至少白白損失近3萬歐元。
事件引起大使館關注。1月18日,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商務參贊張俊芳得知情況后從羅馬趕到維琴察珠寶展現場,詢問并了解了沈陽珠寶企業在意大利的遭遇,并安排與意方協調,幫助該珠寶公司介紹華人律師。
當天,趙威向正在意大利考察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會長孫鳳鳴匯報了此事件。
“得知情況后,我們立即與中國駐意大利領事館進行了積極溝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會長孫鳳鳴向記者透露,整個事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具體的調查結果還需慢慢等待。
趙威稱,此次被意大利警方扣押的展品全部為公司自主設計,相關申訴已寫入到警方的調查檔案中。
雖然趙威堅持要通過法律手段抗爭到底,不過,他也表示要想得到法院的最終判決結果可能遙遙無期。“這趟意大利之旅,讓企業損失慘重,我咽不下這口氣啊!”談起這次意大利參展之旅,趙威的語氣略顯激動。
他認為,這次企業白交了近3萬歐元的學費,企業從中也學到一些國外參展維權方面的知識,他想通過此事為其他謀求開拓海外市場的企業提個醒,海外市場機遇與風險并存,企業應該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做好應對。
海外知識產權訴訟屢見不鮮,專利訴訟頻率最高
事實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并借著我國加入WTO的契機,我國企業正成為全球市場上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依靠低廉的價格、優良的質量一步步占領著世界市場。
與此相伴,深感危機重重的國外企業越來越多地對我國企業實施貿易遏制措施,其中,知識產權訴訟成為對方屢試不爽的武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企業因在海外遭遇知識產權訴訟而支付的賠償金已達10億美元之多。
而近些年來,國內媒體報道的我國企業在海外遭遇的知識產權訴訟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
以發生頻率最高的專利訴訟為例,無論是思科與華為之爭、萊伏頓起訴通領科技,還是索尼訴比亞迪以及中美重組竹地板專利糾紛案,實際上都是國外公司在感受到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之后舞出的知識產權“大棒”。
國內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專家指出,專利訴訟基于其高額訴訟、天價賠償的特點,已成為一些國外企業拖垮、打壓中國企業的“法寶”。
在中共遼寧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國際經濟教研室教授范曉光看來,一些跨國知識產權訴訟中,國外企業發起訴訟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取得案件的勝訴,而在于利用知識產權訴訟阻止中國企業進入相關市場。
范曉光表示,此次沈陽珠寶公司在知識產權方面遭遇國外企業的投訴案例,應該引起相關企業的重視。
遼寧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方天堃表示,企業應建立起企業知識產權侵權預警機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時,占領行業技術的制高點,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才能擺脫跨國知識產權訴訟的發生。
企業海外參展注意帶相關證書、別亂簽文件
遼寧百聯律師事務所主任崔修濱和律師王飛剖析了這起案例背后所蘊藏的知識產權保護內涵,進而挖掘出案例帶給國內企業的經驗教訓,以供企業借鑒。
兩位律師提醒,在參展企業層面,要對自己參展的展品提前進行知識產權檢索,確保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犯。企業在海外參展時,需要帶上相關產品在參展國家所擁有的權利證明,如權利證書、商標證書等。在歐洲,還需要帶上歐洲產品標準證書以及在參展所在國之前有關知識產權爭端中勝訴的判決書或其他官方證明,這樣可以在遭受“臨時禁令”等措施時及時提出抗辯。
由于“臨時禁令”不同于常規的訴訟程序,因此企業在配合措施的同時,要注意到不在承諾停止侵權聲明之類的文件上簽名。
企業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專利、商標、版權等案件的特點和訴訟程序,要么在侵權的情形下簽署停止侵權聲明、要么提出異議,或者要求對方限期提起訴訟。
此外,那些在參展所在國擁有知識產權的我國企業還要學會運用上述措施主動出擊,并有針對性地運用“臨時禁令”,打擊國外不法企業的侵權行為,維護我國企業的品牌形象、保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