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隨著9-12期擴建工程N1、N2、N3、N4展館的相繼建造完成,由上海陸家嘴展覽發展有限公司與德國展覽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聯合投資建造的(SNIEC)宣布已全面落成。據悉,該項目自1999年11月4日正式啟動建設以來,歷經10余年發展,已動用總投資額為44億元人民幣,該項目也被視為中國展覽業與國際展覽界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以及中外展覽業創造性合作的典范。
SNIEC全面落成 引領上海成會展業領跑者
目前,上海達到10萬平方米以上規模的場館僅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一家。
據記者了解,SNIEC于1999年正式啟動建設,從而拉開浦東會展業的序幕,浦東及上海的會展業也由此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作為重大國際展會的平臺,(SNIEC)展覽業務持續增長,據統計,2011年全年共舉辦約94個展會,展覽合同銷售面積達480萬平方米。記者了解到,全面落成的(SNIEC)擁有17個風格相似的單層無柱式展廳,室內展覽面積達20萬平方米,室外10萬平方米。自2001年11月2日SNIEC一期工程建成開業至今,每年約舉辦80場知名展覽會,吸引約400余萬名海內外商人,已成為世界最成功的展覽中心之一。SNIEC也被視為中國展業與國際展覽界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漢友表示:“隨著展館的全面落成,預計2012年展覽銷售面積將進一步增長。SNIEC作為中德兩國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合作最為成功的領域之一,它的落成也將進一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國際會展中心。”
上海展館單體規模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近年來,作為我國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上海展覽業迅猛發展,其獨特區位優勢和良好市場發展前景吸引著國際著名展覽公司慕名而來,這導致上海市大型展會數量急劇增長,僅2008年,上海5萬平方米以上的國際展覽項目數就接近40個。
但是,令人尷尬不已的是,大型展會不得不集中于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一方面經常發生展會時間沖突,很多展會甚至無法舉辦;另一方面使上海會展業發展成本增大,在與周邊乃至香港、新加坡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據業內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上海目前展館容量的需求約有70萬平方米?,F擁有各類會展場館10所,可供室內展出的總面積為26.8萬平方米,加上新國際博覽中心在建的4.6萬平方米展館,一共有約30萬平方米,因此還有40萬平方米的缺口。預計在未來2至3年中,上海市展會規模將以20至40萬平方米為主導,而現有的展館單體規模顯然無法滿足需求。
“浦東有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可是浦西卻沒有一個大型會展館。建議在‘大虹橋’建造單體規模為30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展館,并在周邊預留部分區域作為基礎設施和商務配套。未來,這個場館將形成與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遙相呼應、有分有合、有合作有競爭的良好市場氛圍,打破上海會展業發展的硬件瓶頸,為上海今后舉辦更多、更大規模的國際展覽會提供保障。”在今年上海召開的人代會上,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濟大學副校長鄭惠強提交了上述書面意見建議。據鄭惠強代表在經過調研后,其將目光投向了有意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區――虹橋商務區。
中國會展業“起步晚 發展快”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時期。中國展覽業在全球展覽業中異軍突起,行成了一個新興的展覽業市場。但是,與世界上會展業發達的國家相比,中國會展業“起步晚,發展快”。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恒油財智商務服務(北京)中心高級顧問羅百輝對此指出,隨著中國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展會經濟也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在中國會展業進軍中東沙特等新興市場的同時,境外的許多展覽企業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
數據顯示,我國1997年的展覽項目數首次突破1000個,到2001年突破2000個,2002年就超過3000個,2005年約為3800個。就展覽項目的國際比較而言,我國已居亞洲第一,成為一個“展覽大國”。但是相對于展覽項目數的地位,我國的展覽直接收入比很多國家都少得多。
“展覽經濟總量比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小。展覽收入占GDP比重在發達國家一般在0.1%~0.2%之間,而我國目前這一比重還不足0.08%。這說明我國展覽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就展覽收入而言,我國還不是一個展覽大國。”羅百輝指出。
“但是,我國的展覽項目絕大多數是中小項目,規模大的項目和品牌項目屈指可數。盡管這些展覽的總展出面積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就展覽收入而言,我國還不是一個展覽強國。另外,我國展覽場館的總面積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覽發達國家而言要低得多。”
另外,記者還了解到,導致我們展覽落后的另外深層次原因是由于我國的大部分展覽活動多為政府或半官方機構主導,以及會展業實際上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省市,諸如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較為居前,地區集中程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