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會議、展覽產業相對歐美發達國家發展較晚,然而近年來會展業的高速發展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會展市場的巨大潛力。在發展的方向上,業界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其一是歐洲的“展覽帶動國際會議”模式;另一為美國的“會議展覽互相融合”模式,對于中國的會議、展覽產業更適合哪條道路,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會議產業大會秘書長王青道給予如下解答。
記者:因為投資方不同,相對于夏威夷等國際城市,北京的場租價格較高,推高了會議成本,這會不會影響城市會議市場的競爭力?
王青道:不完全會,因為會議中心價格的高低,是由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價格過高,就是因為供求不平衡。不必對此過于擔心,因為市場會自我平衡的。另外,就目前情況看,北京中大型會議的舉辦場所并不缺乏,只要不選擇最熱門的會議中心,其他會議中心、會議酒店場地的價格還是適中的。
記者:會議產業升級換代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青道:因為我國會議市場目前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早些年建設的會議設施有很多已呈現出設施老化、結構不合理的情況。這種狀況在一個產業發展初期是很正常的。會議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場地、設施的更新換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切忌盲目追求豪華,要多從會議組織者角度考慮,注重方便性和實用性。另外,還要考慮會議規模不斷增大、會議與展覽的融合、會議餐飲要求越來越高以及會議消費會不斷提升等方面的特點。還有就是新技術的應用、休閑娛樂設施的配套等。
記者:會議市場成熟的標志有哪些?
王青道:首先是注重品牌性,要建立我國自主會議品牌體系。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各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太注重會議品牌建設。這一點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美國有專業會議(品牌)13700余個,歷史最悠久的品牌會議已有將近150年;其次是專業化,包括主辦方的專業化、會議公司專業化,會議場所、會議服務的專業化等;第三是規?;€以美國為例子。美國協會年會的平均規模是1436人,我國社團年會的平均規模只有200人左右,考慮到中國人口基數、潛在與會者總數并不比美國少等因素,我國目前會議的平均規模還是比較小的。
可喜的是,我國會議產業規?;M展的速度很快,會議規模增大的趨勢很明顯。國家會議中心投入運營以來,大型會議數量越來越多,超過10000人的會議已有不少。這在前幾年是不可想象的。
記者:中國會議公司的發展現狀如何?
王青道:中國會議市場剛剛發展,會議公司也在快速發展之中。從會議公司特點上看,不同背景來源的會議公司在業務發展方面各有側重。比如國有旅行社集團的會獎公司依托的是自身深厚的旅游優勢;信諾、趨勢中國、恒瑞行、海天網聯等公司開展會議業務有其獨到的公關優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會議中心、中華醫學會的學術會務部等有著很強的專業背景等。這反映出會議產業的兩個特點:一是中國會議產業剛剛發展起來,會議公司因背景不同而各具特色,這很正常;二是會議產業是一個極具融合性和交叉性的產業。雖然上述會議運營機構各有側重,但是它們的發展方向是共同的,即做專業的會議公司(PCO)。至于目前所謂的“誰是中國標準的專業會議組織者(PCO)”的爭論,我建議,暫時擱置,把工作做好最關鍵。
記者:歐美會展成熟國家有哪些經驗值得中國借鑒?中國會展業的發展方向?
王青道:從國際上講,全球展覽市場分為兩個板塊,即德國和美國。根據國際貿易方面的特點及地緣因素的影響,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展覽市場更有全球化的特點;美國的展覽業雖然規模大,但是基本局限于美國本土和美洲國家。美國本身的會議市場和展覽市場都很龐大,這就為會議展覽的融合提供了客觀條件。會議對展覽的貢獻體現在:展覽需要專業的買家、需要高層次的參與者,而會議則可以為目的地帶來高層次的與會者和強有力的潛在購買者,這無疑有利于展覽業的健康發展。反過來說,展覽活動也會使會議更具層次感和吸引力。美國會展業的經驗是:會展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從中國會議展覽市場基本條件來分析,中國與美國更相似,因此十分看好會議與展覽融合發展的前景。當然,中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與美國有一定的差距,在會議產業管理運營水平等方面向美國看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中國在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是超常規的,會議展覽也一樣,因此我覺得這個時間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