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安會展業發展迅速,現在,西安開始向大會展格局邁進,但專業人才缺乏等各種因素將是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近日,西安市會展業發展辦公室(歐亞經濟論壇執委會辦公室)與有關機構共同簽署了在西安市舉辦首屆世界可持續貨幣高峰論壇、第六屆國際納米科技年會等國際會議的合作協議。
據悉,2013年將有多個國際會議在西安舉辦,以歐亞經濟論壇為龍頭,眾多國際性、全國性會議輪番上演。
此外,另據相關媒體報道,2013年,西安將舉辦規模以上會展活動達150余個。
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會展城市,西安在全國的會展版圖中正慢慢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西安的會展經濟近年也呈現可喜的發展勢頭。
而西安“十二五”會展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內,形成西安的大會展格局,使西安成為名副其實的會展目的地城市。
然而,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西安會展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修煉好內功,將是西安會展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
會展新城:西安
2012年12月1日、2日,2012中國會展業年度研討會暨濟南會展經濟論壇在濟南市舜耕會堂舉辦。西安再度榮獲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頒發的“2012年度中國十佳品牌會展城市”獎牌。
這是西安繼榮獲“中國十佳會展城市”、“中國十大影響力會展城市”稱號之后,獲得的又一殊榮。
據相關媒體報道,預計2012全年,西安共舉辦規模以上會展活動160個,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4%,參展商25.6萬人次,專業觀眾27.2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3.9萬個,會展成交額1104億元。
事實上,“十一五”以來,西安展會成交額年均增長20%,年平均舉辦規模以上會展活動130余次,專業會展場館面積達23.5萬平方米,成為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會展目的地城市。
據中國會議經濟與會議酒店發展大會《2011中國會議統計分析報告》顯示,西安舉辦國際會議數量在全國排名第四(位于北京、上海、大連之后)。
按照美國摩立特集團的評估,西安規模以上展會數量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綜合排名第6位,規模以上展會面積排名第7位,西安已成為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會展目的地城市之一。
回顧2012年,第五屆國際DNA大會、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市長會晤等國際性會議有力提升了西安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全國汽車配件展、全國醫藥展等全國性會展紛紛在西安舉辦,文博會、西部制博會、高交會、民博會等專業性會展活動有力推動了西安市戰略性主導產業的發展……
然而,西安會展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產業內部存在的不足仍舊讓一些會展業觀察者憂心。
人才導致差距
“從1999年到2003年西安會展經歷了一個很混亂的時期,2003年到現在是一個洗牌時期,2005年到2011年是西安市內部公司的競爭洗牌期,今后五年是面臨更大的洗牌和轉型期。”
談起西安的會展業,一位業內人士用這樣三個階段來描述其發展歷程。同時,他透露,常規辦展的只有三四十家公司。
據介紹,國內的會展市場由組展單位、展覽場館、配套服務三方面組成。據西安市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西安擁有專業展覽公司和經營范圍包括展覽業務的公司1429家、展覽龍頭企業13個、專業展覽公司56家,全市長期從事會展服務的企業達300多家。
“展會經濟養活了不少的公司,展會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厲害。很多非專業的小公司會砸價,但他們自身做著做著就沒客戶了,利潤低,人養不住,有時候為了節省成本偷工減料。有的小公司一年也接不了幾個活。”亨德威展覽展示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鋼說。
此外,他介紹說,北京、上海的展覽公司也會大量地承包西安本土的工程,且一般都是大項目。“外地企業接觸大會比較多,資源團隊能力非常強,經驗豐富,方案好,執行力非常強。西安的會展文化跟北上廣比,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對于差距,陜西振華國際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家祿也同樣認同。
“西安的一些會展公司組織架構不明晰,人員職能定位不明確。”劉家祿舉例說,很多公司業務員既負責招商,又負責后期觀眾組織,甚至還要負責對外宣傳。
據悉,目前西安會展業從業專業人員2000余人,其中大學專科及本科學歷所占比重達89.66%,中專及以下約8.05%,研究生以上僅占1.15%。
而當前西安會展業從業人員多為半路出家,其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多來自于經驗積累和前輩傳授,因而大多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行業理念和創新精神。
而懂得會展企業管理、營銷和策劃等會展專業人才,在西安會展業尤其缺乏。那些能夠掌握外語、電腦,懂得管理,通曉專業的復合型高端人才更是十分稀缺。
由西安市會展業發展辦公室印發的《西安會展產業年度報告(2012年度)》直接指出,西安會展產業的策劃開發能力,目前由于專業人才的引進跟不上會展業發展的步伐,出現了一定的瓶頸,自辦展會的數量及水平還不能滿足戰略目標的要求。
該報告也指出,這一關鍵能力的提升,除了自身的培養外,與外部專業機構的合作也將是短期突破瓶頸的策略之一。
急需“修煉內功”
西安會展業與北上廣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人才與公司運作能力上,在大型展館出租率上,西安也相對較低。
據統計,2012年西安會展展館總面積達到23.5萬平方米,會展總量160場次,其中,曲江國際會展中心87場,綠地筆克約28場,陜西國際會展中心9場,其他會展36場,均高于2011年。
“體育場的國際展覽中心,面積比較小,功能定位單一,基本以小型消費類展會為主。綠地筆克,由于自身的宣傳和大家的認知等原因,導致那里的會展使用率低。在西安稍微成規模的展覽公司,曲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而浐灞會展中心幾乎沒人使用。曲江的功能設施較齊全,相關配套服務比較完善。”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
據悉,場館市場運作需要綜合配套設施的完善和整體城市規劃,形成物流、商務、金融、餐飲、住宿、交通等一系列產業配套體系,才能有效提高場館出租率、回收成本、合理配置資源,達成場館建設與利用平衡。
而據介紹,西安會展業各大場館普遍存在展館建設與利用不平衡、資源配備不合理的問題。大型展館綜合體的建設投資高、占地大,其場館出租率低,難以維持場館淡季日常運營情況。
上述業內人士同時指出:“作為西安市新興產業而言,整體產業結構還存在較為嚴重的不合理、不協調現象。展覽項目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的數量仍占大比重,會展產品‘散、小、亂’,以銷售性會展為主,產品雷同,缺乏特色、結構單一。”
他說,以2012年為例,7月底舉辦了高新技術博覽會,8月有三聯的軍工會,還有遠赴成都的西博會,同質化嚴重。三聯軍工叫新興產業軍民兩用博覽會,高新技術則是新能源、環保,幾乎雷同。
此外,劉家祿介紹說,西安目前還在發展最基本的會展業,武漢、成都已經在做會展旅游。“通俗地說,會展旅游是會展的升級版。西安的很多會展,只有展覽,沒有會議。管理不到位,創新薄弱,服務跟不上,甚至沒有延伸項目。”這都是西安會展業還存在的問題。
然而,縱使西安的會展業還存在各種問題,因為我國是會展發展后發國家,西安更可算其中的后發城市,因而西安會展業發展勢頭依舊迅猛。
“十一五”期間,西安會展業保持了20%的增長率,近年來也依然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長速度。
而西安“十二五”會展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內,形成西安的“大會展”格局,即“以產品一品牌、一園區一平臺、一區縣一節會”,集會議、展覽、節慶、賽事、演出為一體的大會展格局,使西安成為名副其實的會展目的地城市。
在向大會展格局邁進的過程中,西安會展業自身內功的修煉顯然也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