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13中國(上海)會議與旅游產業發展論壇舉行,上海市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委員會——會展獎勵旅游專業委員會。與此同時,《會議經營與服務規范(第1部分)》正式頒布實施。會議服務業標準化是會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持,是規范會議旅游市場秩序和行業監督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會議服務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此外,第52屆ICCA年會2013年11月將在上海舉辦,將為上海會議產業帶來特別的影響。為此,《會議》雜志特別采訪上海市旅游局國際旅游促進處副處長、國際會議與大會協會(ICCA)亞太區副主席陳平先生,詳細介紹了標準制訂細節及年會的籌備情況。
《會議》雜志:上海出臺了《會議經營與服務規范(第1部分)》,那么出臺這樣一部會議方面的地方標準意味著什么?標準出臺的目的是什么?
陳平:從行業發展來看,可以說這項標準是代表上海市政府來對會議行業重視的一種體現,旨在為從業者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更多的經濟利益。針對當前上海的會議市場發展情況,我們有理由擔心這個行業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就突然轉向滑坡。
比如會議企業如果沒有盈利,應該如何生存?如何留住一流的專業人才?繼而怎樣提供一流的服務?再加上市場中不正當或者同質化競爭等因素,會議產業遇到了很多問題。同時,現在也有很多主辦方自行尋找供應商,為的就是要找到放心、規范的服務商,但他們缺少明確可衡量的標準作為尋找符合需求供應商的依據,這是很現實的情況。所以我們先要解決如何把市場聯合起來、規范起來,改變無序的現狀,減少類似價格戰一樣的惡性競爭,而在市場競爭方面我希望會議產業不要重蹈傳統旅游的覆轍。
從長遠發展來看,制定相應的標準除了能夠帶動會議項目增多,幫助會議產業鏈上的企業得到更多的利益之外,更多的是希望會議行業越走越遠,越來越好,希望整個會議行業可以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中生存、發展下去,這就是我們制定該項標準的目的。
另外,從統計工作角度來看,會議和展覽是分開的。上海一年舉辦多少場展覽很容易計算,但是關于會議數量的統計卻是個難題,由于酒店、會議中心都可以接會議,時間、場地、規模都比較靈活,所以很難統計出一個確切的數量。鑒于國內會議上報不足、會議機構存在盲目填報現象,制定此項標準也可以視為是對會議產業進行一次基本的衡量和梳理。
《會議》雜志:制定標準之后,政府在推廣方面將會采取哪些工作?
陳平:首先這個標準是推薦性標準,不是強制性的。我們會制作出實施細則,會進行分級、分類,當按照標準實施服務時,可以保證服務的基本質量。
其次,我們還會在會議服務領域內推廣該標準,通過與會議服務企業的溝通,努力讓標準被絕大部分的會議服務企業認可并參考執行,從而確保會議服務行業更加規范專業的開展業務。
第三,做好宣傳工作。通過媒體、質監局、旅游局網站以及聘請會議大使,上游的終端企業用戶等多種渠道,來進行宣傳推廣該項標準,增加業界對其認知的程度,并逐步作為他們采購會議服務的必要條件之一。
我希望我們的會議服務標準能達到像星級酒店評定一樣的規范水平。下一步,我們將會聯合上海市質監局盡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公布第一批標準企業名單,先有一部分示范試點,同時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善、完善標準的內容。
《會議》雜志:第52屆ICCA年會2013年11月將在上海舉辦,請您介紹一些關于此次ICCA年會的信息。
陳平:上海早在2009年就參加申辦國際會議和大會協會(ICCA)2013年年會的競標工作,并于2010年勝出。此次ICCA年會代表全是全球從事策劃、組織、承辦各類國際協會會議的專業人士。在過去7-8年內,因為上海的商業會議遠超過協會會議,所以我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申辦、承辦更多協會會議方面。此次年會的舉辦將擴大上海作為國際會議城市的影響力,同樣也將對中國會議產業將帶來更具戰略意義的影響。ICCA年會可以讓會議組織者看到國際會議行業發展的情況,了解國際會議市場,借鑒國際會議行業的先進經驗。關于參會的細節問題,ICCA的工作人員在6月份將到上海商討部分細節問題,所以很多工作還在進一步協調落實中。
同時,提醒大家注意,年會語言為英語,由于沒有現場同聲傳譯,所以參會代表要先克服語言障礙;與其他行業活動不同,ICCA年會期間的推廣只對其會員開放,采取會員優先原則。有意加入的單位可以申請作為觀察員參加本次年會,鑒于年會期間活動眾多,參會人員可仔細查看日程,選擇相應議程活動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