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閉幕的2013東莞第八屆秋季茶博會,以2 .2萬平方米的展出面積、818家參展商的規模刷新歷屆茶展紀錄。在四天展期中,展位人氣“冷熱不均”現象較為突出,有參展商賣斷貨,也有參展商吐槽“倒賠錢”。同一場茶博會,參展效果卻天壤之別,個中緣由值得反思。
上周三,東莞市經信局召開電博會工作協調會,確保依靠國際科技合作周“復活”的電博會工作落實。一周之前的臺博會,東莞市政府副秘書長陳志超在發布會上就表示,東莞政府今后將繼續推進臺博會市場化,逐漸減少財政的投入,迄今連續三年每年減少50萬元的補助。近兩年,整個東莞會展業的市場化趨勢步伐都在加快,許多官辦展會都面臨逐步“斷奶”。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東莞舉辦的大型展會多達300場,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背靠政府補貼這棵“大樹”舉辦的,一旦脫離了政府的補助,單靠其自身的影響力難以維系。去年,東莞電博會走出市場化第一步就絆了個踉蹌,在連續舉辦了13年后突然停辦。“坎兒”就在于政府“斷奶”取消了該展會的財政補貼,推向市場化運營的首個環節——招標上。
當時報名的展會公司不足3家,無法開標,導致招標失敗。當時,已經承辦了6屆電博會的展會公司——廣東現代會展管理有限公司,也沒有參與相關投標。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展覽公司沒有信心辦好該展會,便沒參與投標。
盡管如此,依然沒有擋住政府推動展會市場化的步伐。“其實,不僅是東莞,全國的會展行業都在探討市場化問題,今年,東莞市政府方面也有一個相關動議。未來的趨勢,不論是電博會、加博會等等政府主辦的展會,政府的投入都會越來越少。”據東莞會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姜淮透露說。
“今后,東莞會展業的市場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對于展覽公司來講,我認為還是市場化對企業更能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東莞展覽業內人士王潤標說,有政府補貼就好辦,沒有補貼的就很困難,這對展覽公司來說也不公平;而參展企業對于展會的態度是,有補貼就參展,沒有補貼就不參展。政府也不可能長期補貼,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也不是長久之計。
就在有的展會擔心斷奶之時,承辦東莞官方展會最多的廣東現代會展公司已經率先走出第一步,在去年推出完全市場化的婚博會。負責人賀雪峰介紹:“雞蛋要放在不同的籃子里規避風險,婚博會就是市場化嘗試的一個籃子。”
姜淮表示,未必政府辦的展會就是不好的展會,但作為行業而言,專業化走在市場化之前,衡量一個展會生命力的基準還是專業化,有生命力的展會才更有希望“斷奶”走向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