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五一”黃金周前后,全國各地冠以動漫展、動漫節、動漫嘉年華的動漫活動計有15場之多。其中,國家級、國際性的大型動漫展會有兩個,分別是第二屆中部博覽會·國際動漫展和中國國際動漫節。除了各大型城市爭相舉辦動漫活動外,今年,一些地市級城市也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以山東省為例,前幾年只有濟南和青島兩地舉辦動漫展,今年,煙臺、泰安等地也紛紛舉辦了動漫展。
和以往主要以專業展館為活動場地所不同的是,今年大量的動漫活動利用現成的廣場、公園,甚至是在各種賣場舉行。此外,除了各級商業性展覽活動,主打同人交流概念的動漫同人大會開始浮出水面,這一形式使此前各種同人社團小打小鬧的同人展逐漸進入主流社會的視線。
盡管目前各種動漫類展會從表面上看十分熱鬧光鮮,我們也不能否認動漫節對于整個國產動漫產業的推動作用:消費氛圍的培養,產業鏈各環節的對接,個人、企業、城市宣傳展示的平臺市民休閑娛樂購物的場所等等。但透視幾年來各種動漫活動似曾相識的熱鬧背后,或許更需要冷靜的反思。
內容枯燥傷及動漫展會自身
國外把動漫產業等文化創意類產業都歸入“內容產業”的范疇,顧名思義就是以內容為核心的產業,而動漫節其實是“內容產業”的一個“形式包裝”,這類包裝固然重要,但其歸根結底還是要為“內容產業”服務。
中國動漫要發展,最關鍵的還是“內容”。現在看來,整個動漫產業大有“形式”超越“內容”的勢頭:過度追求眼球效應,追求“最大”“最長”,過度火爆的動漫節正是這種思維的一個縮影,各城市動漫節到處開花,“國際”等招牌漫天飛,場面越來越大,花樣越來越繁多,但走進一看幾乎大同小異:COSPLAY真人表演、展位賣周邊產品、作品展覽等,幾乎所有的動漫節都逃不出這幾大板塊套路,文化內涵相對來說則顯貧乏。而越來越多的和動漫關聯不大、或者毫無關聯的也出現在動漫節中。
此外,目前大多數動漫節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漫畫家現場簽名。對于這一形式,越來越多的漫畫家表示,動漫節簽名和漫畫的關系始終不大,很多簽名的觀眾并不認識漫畫家是誰,相當數量的觀眾只是湊湊熱鬧而已。而對于動漫節另一個經常舉辦的活動——高峰論壇,很多業內人士表示,論壇上空談居多,真正有影響的發言和舉措太少。如針對拖欠漫畫作者稿費、不尊重作者權益的普遍現象,有漫畫作者曾提到他們很希望能在動漫節期間舉辦類似漫畫家維權的論壇,并形成一定的組織,但這樣的愿望至今沒能實現。而動漫這一“內容產業”中本應最具說服力的“內容”也很少能在鋪天蓋地的各種動漫節中得以體現。
市場混亂需要政府指導
據悉,近日,有漫畫家在參加完3月底某沿海開放城市的動漫節之后在自己博客上透露:主辦方拒不支付原定的勞務費,到最后連回程車票都是自己掏錢買。該事件一時間在網上引發熱議。
不難看出,在動漫熱潮的背后,市場的混亂也逐漸凸顯,一些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不良商家正是看中了“動漫節”的豐厚利潤,抱著撈一票是一票的心態,盲目上馬。去年幾個城市的動漫節甚至出現與雇傭工作人員產生勞務糾紛、COSPLAY社團出場費糾紛等事件。因此,針對這類市場如何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已經成為擺在政府有關部門面前的新課題,尤其是針對某些地區以做秀、贏取“政績”的畸形思路,一些商家以牟取暴利為主要目的的現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及時引起足夠的關注,并予以正確引導。
不要讓動漫展淪落為面子工程
動漫產業是新興的文化產業,符合城市經濟格局轉型的需要,符合當前所倡導的綠色GDP的理念,可以作為城市的名片,而且動漫節本身又能創造一種熱鬧的氛圍。因此,目前國內大多數動漫節以政府主辦或參與組織為主,同時,政府機構都會在動漫節項目上進行投資撥款,但最后的具體操作通常交由一些公司來策劃操辦,政府機構只是掛了一個名頭而已,并沒有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指導作用。
誠然,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之初,政府相關部門的資金扶持是必要的,但卻不能是盲目的,如果成為贏取政績或謀取私利的手段則更是事與愿違。當前,動漫產業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隨后的發展中也應更多地或者完全融入市場的軌道中來,動漫節作為動漫產業的一部分、會展經濟的一部分,更是理應如此。
據了解,一些城市的大型動漫節為了撐門面,在展位招商遠遠難以飽和的尷尬狀況下,將部分展位以免費的形式贈送出去的情況時有發生。盡管如此,各個省市的動漫基地在各種動漫節上的展臺布置,仍然一個比一個大,為的就是比拼“城市形象”。這種遠離市場運作的行為徹底淪為了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
如今動漫節虛火不免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