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由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牽頭統一部署的“清理行業協會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一邊是一批境外注冊在內地開展活動的協會組織把活動辦得“有聲有色”。近來,國內協會組織領域出現的種種“矛盾”情形有點讓人看不懂。
合法協會頻遭“克隆”
“我經常收到一些協會組織寄來的‘聘任書’,邀請出席某活動。”某行業協會會長告訴記者,“因為對自己的行業很熟悉,所以,一看就知道這些組織是假的。”
記者了解到,近來,在境外注冊在大陸活動的協會組織“聲勢日隆”。今年5月17日,有媒體報道了一“李鬼”協會南京搞出“AAA級品牌企業”評比的事件。無獨有偶,組織所謂“全國(江蘇)質量誠信AAA級品牌(會員)企業”、“全國江蘇消費者信得過AAA級品牌會員企業”評比的單位———“中國質量誠信企業協會”,竟然是一個在中國香港注冊登記的一家文化發展公司的下屬企業,生效日期為2006年5月31日,屆滿日期為2007年5月30日。就在此前不久的4月30日,京城某媒體將“亞洲房產峰會”重金賣大獎一事曝光,同樣引起了廣泛關注。據報道,此次活動所設各個獎項所需費用相加大約30萬元。而國家民政部門認定,此活動的主辦方———“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協會”并未在大陸民政部門進行過登記,該協會的注冊地也是中國香港。
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注冊公司賺錢的時代過去了,很多人都看到了21世紀社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在中國香港注冊一些協會比較容易,于是,一些人就注冊一些名稱比較含糊的社團組織,并在大陸開展經營性的活動。”
國資委行業協會聯系辦公室主任陳國衛介紹,“國資委聯系的協會中就有幾個協會遇到了這種情況,我們有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就有人在香港注冊了中國物流協會,中國產品質量協會也被人在香港注冊。”
“克隆”協會多打擦邊球
業內專家介紹,這些有違法嫌疑的境外行業協會有一些相同之處,他們選擇注冊的都是剩余價值比較大、社會比較關注的行業協會組織,或者是名義上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協會組織。這樣的協會能在短期內取得影響和經濟效益。
記者采訪一個曾多次被“克隆”的協會時,該協會工作人員表示,“一旦發現這樣的不法協會、商會,我們都在自己的網站上登了聲明,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驅動。”
陳國衛表示,“有些境外組織在大陸搞各種活動,再怎么清理也清理不到他們頭上去,這些組織在香港注冊,來大陸組織活動,你也難說他是非法活動,但實際上就是非法活動。因為這些組織沒有在國內的相關部門注冊登記。這些組織可能在香港注冊的是某協會公司,到大陸搖身一變就成了協會。這些組織把我們一些正規行業協會組織的活動都搞亂了。”
境外協會組織魚龍混雜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這種在香港地區注冊到大陸開展活動的協會組織不在少數。例如,在我國香港地區注冊的某聯合會,它始終未被中國法律允許在大陸境內開展任何屬于協會組織應該開展的活動。
然而,就在2005年3月前后,該聯合會連續給大陸食品行業的著名人士及部分黨政機關的領導同志頒發“聘任書”,單方面聘請這些人員作為他的“副主席”、“名譽主任”、“編委”等職務,在被“聘請”人沒有做出任何承諾的情況下,便將被“聘請”人的姓名公開在其所辦刊物及宣傳品上,并冠以該聯合會的各種職務頭銜。
實際上,近年中國大陸的市場經濟迅猛發展,許多人意識到了協會組織蘊藏的商機,表現出極大的投入熱情。對境外注冊的行業協會、商會在國內開展活動,國內尚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對其加以約束,一批外國行業協會商會也就得以在中國大陸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了自己的“業務”。
記者調查了解到,截至2000年初,僅上海就有1000家左右的中國企業參加了美國在上海登陸的行業協會和商會,有700多家中國企業參加了日本在上海登陸的行業協會和商會并成為其會員。據了解,目前僅在上海市活動的外國商會就已經超過72家。這種情況近幾年在各地愈演愈烈,許多尚未在中國取得合法地位的境外協會組織和國際性行業組織在國內競相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涵蓋了從經濟領域到意識形態領域的多方面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