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幫開始萌芽 明清出現“公所”、“公館” 貿促會最早由政府推動成立 改革開放后成立大量協會
“草根”崛起,官辦協會謀求“換臉”
中消協改吃“皇糧” 紫菜協會打破貿易壁壘民政部表示要建立有進有退機制 清理規范評比活動
早在唐朝行幫開始萌芽
行業協會,英文拼寫一般為“Trade Promotion Association”,是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旨在促進行業發展、規范行業秩序的社會經濟組織。
在我國,唐朝時就已經存在有所謂“行”或“行幫”,至明清時,行業組織又進一步發展成為“公所”或“公館”,至1846年,上海已有行會21家、蘇州有35家、漢口有20家、北京有22家。
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曾于1914年和1929年頒布過《商會法》,進一步加強了對行業組織的法律控制。
1949年8月,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又稱中國民間商會)成立,全國各地都相繼成立了工商聯。
1952年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成立,簡稱中國貿促會,又稱中國國際商會。它對內是政府機構,對外是民間團體。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的由政府推動成立的行業協會。
改革開放
大量協會應運而生
改變,始于改革開放之后。
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和中國食品協會。這是政府推動行業協會的起步階段。不久,政府與企業間的行政隸屬關系越來越松動,大量的行業協會應運而生。
以管窺豹,可見一斑。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誕生過程,便顯示了中國組建行業協會的一種典型發展道路。
1993年,政府機構改革,裁撤中國輕工業部,改為輕工總會。
5年后,二次改革,輕工總會變為國家輕工業局。9年后,第三次改革,裁撤國家輕工業局,組建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部—總會—局—聯合會,這是中國行業協會特定的衍生軌跡。”國資委行業協會聯系辦公室主任陳國衛說。
官辦協會,領導多有從政背景
實際上,在政府多次機構改革當中,中國的行業協會扮演了機構改革“蓄水池”的角色。
曾憲林,中國輕工業部最后一任部長,被認為是一個具有超前意識的人,他在任內建立了40余家行業協會。
當國家輕工業局改為聯合會時,按國務院方案需精簡100多人。這時,40余家行業協會成為安置精簡人員的最佳渠道。
國資委行業協會聯系辦公室主任陳國衛說:“很多國字頭的協會,同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協會領導的背景來看,也能體現這一特征。”
在記者隨機抽取的10家協會中,共有8家會長由退休的政府官員擔任:
中國質量協會會長陳邦柱,曾任國家測繪局局長;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曾任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原國家紡織工業局局長;
中國黃金協會會長成輔民,曾任原國家經貿委黃金管理局局長;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會長秦新華,曾任衛生部婦幼司司長、科教司副司長……
據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教授介紹,從1978年至今,中國政府動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組建了一大批行業協會,一般稱之為“官辦協會”。
國外協會,不承認官辦協會
遼寧省鞍山市工經聯會長王呈祥認為,許多行業協會由于寄生于政府部門,難以避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病,對行業內企業既不服務,又不維權,結果行內無威信,組織無發展。
據國家工商總局巡視員、中國行業協會商會網評論員張經介紹,調查顯示,我國現有的全國工商行業協會,工作有成效的僅占1/5;工作按部就班,每年開一兩次會,做一些工作,但成效不大的占3/5;組織不健全,名存實亡的占1/5。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徐家良說:“在對外形象上,行業協會濃厚的官辦色彩常常受到社會各界及國外經濟組織的質疑。”
官辦協會還遭受著不被國外協會承認的尷尬。
據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賈西津介紹,聯合國有關組織曾主動提出要資助我國奶業發展,但拒絕與我國各地的奶業協會合作,而寧愿以“中歐奶類發展項目技術援助組”的名義在我國各地成立“奶農業技術協會”來開展活動。
“很多官辦協會生存現狀很慘,乃是其所作所為,不是基于市場需求,而是基于把持權利資源。由于找不到生存空間,于是便憑借手中的權力向企業索取,做出一些不利于行業的事情。”賈西津說。
近日,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數據,中國行業協會、商會數量大約在6萬家。
民政部副部長姜力說,今年要重點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加強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民間組織有進有退的常態機制。今年民政部將重點制定《民間組織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使監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民政部將清理和規范社會團體評比達標表彰活動,規范收費行為,出臺相關規定,重點查處亂收費、亂攤派、亂拉贊助等行為,進一步推進誠信建設。
專家觀點,中國協會“政會不分”
“中國協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政會不分。”在賈西津看來,官辦之協會,最典型的體征莫過于:“人權、財權、決策權保留在政府體制內,協會沒有獨立性——負責人或由政府部門領導兼任,或由退役官員擔任,在財務、辦公場所和活動開展中往往政會不分。協會只是政府的口徑和附庸,行政機關制定的決策,通過協會傳遞給企業,其體現的職能僅此而已。”
“為某個退休官員找個下家,名義上說是讓老干部發揮余熱,但這些退休領導觀念轉變不過來,把以前的習慣帶到協會,把協會做成‘二政府’。”
7年前,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國際研討會上,時任國家工商總局巡視員的張經在發表演講時,將中國的行業協會形容為“二政府”,既形象又貼切,“二政府”這一別號不脛而走。
在中國,這種類型的協會占據著主流地位。
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徐家良說:“在數量上,官辦行業協會所占比例超過70%。”
“草根”協會,出面打贏跨國官司
與官辦協會生存現狀相比,起于“草根”的民間行業協會,越來越煥發出勃勃生機。
江蘇省紫菜協會就是一個典型。
2004年2月,江蘇省紫菜協會代表107個會員企業,向商務部公平貿易局提出申請,請求調查日本政府在紫菜進口方面存在的貿易壁壘,并要求在此基礎上與日本政府進行磋商,以促使其取消對中國紫菜進口的限制措施。
隨后,商務部受理了江蘇出口紫菜遭受歧視的貿易壁壘調查。經過努力,日本對中國紫菜關閉了20年的貿易大門終于開啟。
反貿易壁壘大獲成功,令江蘇省紫菜協會聲名大噪,秘書長端木怡燕感慨地說:“協會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其實大有作為。”
“行業協會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涉外經濟活動中,我國各級政府應借鑒國外做法,巧打‘協會牌’,以維護本國企業的正當權益,同時遏制國外企業對我國市場的占領。”張經說。
協會商會網向本報反映,披露非法評獎被令刪除報道
今天上午,中國行業協會商會網總裁劉有千向本報反映,他們在轉載一篇關于“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協會”重金賣大獎的揭露性報道后,該協會向他們發來律師函,要求他們立即刪除報道。
4月30日,京城某媒體“亞洲房產峰會”重金賣大獎一事經曝光后,引發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獲知,各個獎項所需費用相加大約30萬元。據報道,國家民政部門認定,“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協會”并未進行過登記,是非法的。
當天,中國民間協會商會網對相關報道進行了轉載,但是兩天后,他們收到了由“2007亞洲房地產峰會組委會”發來的律師函,函件稱:“近期發現有一些不法分子惡性競爭肆意詆毀‘2007亞洲房地產峰會”主辦單位,給該峰會及各主辦單位的聲譽造成難以彌補損失”,該律師函要求立即停止一切不法行為,同時,各關于詆毀“2007亞洲房地產峰會”的轉載報道應予以立即刪除。
官辦協會,正在謀求“換臉”
令民間組織問題研究者興奮不已的是,在最近幾年,一部分官辦行業協會順應形勢謀求“換臉”。
邊疆,中國烹飪協會秘書長。6年前,當他從媒體調到中國烹飪協會工作時,協會只有陋室一間,十幾號人處于慘淡經營狀態。
“協會最初受商業部主管,商業部撤銷后,交由商業聯合會代管,協會從此不再有政治背景,面臨生存抉擇。”邊疆說。
這家協會后來發生的事情令邊疆始料不及。
“協會現有會員單位近1萬家,會員個人約10萬人。每年邀請企業舉辦大型餐飲活動、慶典、技術培訓……在餐飲行業深受歡迎。”
據邊疆介紹,每年10月份的“廚師節”,目前已成為一個名品牌。
值得關注的是,自2004年以來,官辦協會紛紛開始民間化。遼寧、廣東、重慶、上海等地的官辦行業協會大規模與政府脫鉤,還原行業協會獨立法人地位。
據中國衛生部消息,衛生部日前發出公告,決定撤銷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簡稱牙防組)。
記者獲悉,從2007年財政年度開始,中消協全年所有的運營費用將全部從中央財政撥付的750萬元資金中支取。對于全額撥款一事,中消協有關負責人昨晚沒有否認。
“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中國行業協會已步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張經認為,“政府應積極給予政策,否則,脫鉤后行業協會極易陷入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