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展和出國展項目一年數千個,其中不乏“陷阱”
出于對供求信息、技術信息、行業發展信息的渴求,展會日漸成為各行業企業追捧的對象。據悉,近幾年,我國每年國內展覽項目數近4000個,出國展覽項目數近1000個,全國展覽收入總額近130億元。然而,名目繁多的展會優劣不等,企業需慧眼識金選擇優質展會,同時對展會“陷阱”保持警惕。
據記者了解,騙展的手段一般有兩種:一是在廣告中夸大自己的組織能力,有的吹噓買家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的聲稱有非常多的下游客戶參觀,有的在招展書后附帶上很多權威支持媒體的名錄;另一種是主辦方只在招展上花工夫,目的是先收取會展費,而在展會組織上卻隨便應付。
正如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李玉中所說:“有的展會組織者只關心招商工作,一旦參展商交了費,后續的服務就跟不上了,使得整個展會人氣不足、冷冷清清。這樣,不但毀了組織者自身的品牌形象,也使參展企業患上了展會‘疲勞癥’,更不利于展會經濟的長遠發展。作為參展企業,往往是直接的受害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其結果卻是徒勞而返。”
面對如此多的“陷阱”,企業該如何選擇?有關專家為企業支了幾招。例如盡量選擇不是首次舉辦的展會,而是參加那些已在業界形成一定影響和規模的名牌展會,如廣交會等。企業在了解主辦方情況時,不要只注意主辦方自己的宣傳材料,可以通過當地行業協會進行了解。
除了廣交會等綜合性知名展會,企業還可參加權威性的專業展會,通過與業界人士的交流,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徐永認為,作為一種品牌,專業展會需要培育。據悉,日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開展了“中國輕工業十大品牌展會”評定活動,目的在于提升和培育展會品牌。徐永說,要想打造一個名牌專業展會,首先要有業內名牌企業的參與和支持。同時,展會的服務、宣傳、專業觀眾等都要到位,否則打造名牌展會就是空想。
業內專家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進一步改善專業展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把那些渾水摸魚的組織者清除出去,讓中國的展會經濟朝著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市場化方向健康發展。企業自身則要學會如何辨別展會組織者的能力,量力而行,從多個渠道判別其信息,防止掉進展會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