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會議市場一直保持著旺盛的需求。隨著會議市場的逐漸成熟,國內的會議經營與服務業開始把競爭目標對準了國際會議市場。從今年1~6月份的會議市場看,打著“國際”牌子舉辦的會議明顯增多,與此同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業內人士對即將產生的市場空間看好。不久前國際會議協會有專家提出:“世界各地每年將舉辦6000多次的國際性會議,中國有潛力擁有國際市場60%的市場份額”。這一觀點再次引起業內對國際會議的關注。不過,筆者認為,面對國際性會議市場的升溫,會議經營與服務業若不能對此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在提高競爭實力和又好又快上做文章,那么,國際會議在升溫中就會出現“虛熱”現象。
我國會議市場仍處于國際化初級階段
近年來,國內大型會議和品牌會議數量增多,會議經營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現已開始沖擊國際會議市場。
國際會議相關組織以及各國會議協會對國際會議有不同的定義和評定標準,其標準主要圍繞會議舉辦地點、會期、參會人數和外國人參會人數比例,概括來說,國際會議定義的條件有以下幾點:至少3個國家參加,與會人數至少50人,外國與會人士至少占20%以上,會期1天以上。按照這個定義,中國現有很多國際性會議還不屬于國際會議,這種國際性會議與國際會議的概念有所不同,國際性會議的標準要寬泛,國際化程度較低,業內通常把其中某一項未達到國際標準的會議均稱為國際性會議。
由于我國會議市場空間大,行業門檻比較低,中小型會議公司占絕大多數,在策劃組織、洽談業務、國際交流、運營規范等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所以,應該說舉辦國際性會議比較多,這些會議正處在向國際會議過渡的階段。另外,我國剛剛成長起來具有實力的會議公司還處在幼年,獨立舉辦國際會議的能力有待提高,就從目前舉辦的國際性會議來看,與外國機構合作或掛人家的牌子辦會比較多,并且在合作運營中處在產業鏈下游的位置,會議市場調研、策劃創意、運營、客戶管理和品牌等競爭實力不強,外國機構在受益方面占據優勢。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的會展項目數量在世界上排在前位,相對于數量的地位,中國會展直接收入卻比很多國家都少。這說明中國會展在產業化和市場化中,運營能力和收益率還不高,尤其是在國際會議市場競爭中,反映的問題比較突出。譬如,按照國際慣例,舉辦商業性會議屬于市場行為,政府不應成為辦會主體,但是,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收入和文化的差異,政府還不能完全退出會議市場。于是,一些地方舉辦的國際性會議便成為政府的形象工程,高成本舉辦“國際招商引資會”、“國際貿易洽談會”、“國際經濟合作論壇”等名目繁多的會議,100多人的會議只有幾個外國人參加,就打起了國際的牌子。再如:一些會議公司舉辦會議時,不在內容策劃上下工夫,靠會議服務質量招商,而是到處找 “牌子” 辦會,以此來吸引客戶。為了用國際的牌子招商,高價請外國專家參會,為達到20%以上外國人參會,提出只要是“老外”參會(不是業內人士也行),不僅免費食宿,還要發上千元的交通補助費。作為商業化運作的國際性會議,采取免費請外國人士參會,而只掙中國人的錢,實際上是在用中國人的錢補貼外國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國際性會議說明我們競爭國際會議市場的能力有點“虛”,會議的國際化程度還在初級階段。
有了這樣一個定位,我們就能比較客觀地發現,在中國加快發展步伐的時候,外國會議公司通過對市場的觀察和與中國公司合作辦會,結束了對中國會議市場的“水土不服”。現已有多國外資會展聯軍大舉進入中國會議市場,他們正在加大資金投入,興建會展中心和賓館。在去年8月,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公司就宣布:投資至少20億美元,在珠海橫琴建設一個威尼斯人國際會展度假村。該項目包括一個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私人投資的會展中心。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分析,以瑞士“達沃斯論壇”機構落戶中國,并計劃從2007年9月起在中國大連舉行沃斯論壇夏季年會為標志,一些國際著名的會議組織開始大規模登陸中國,將帶來中國會議市場發展的新格局。
應該說我國的會議服務成本比較低,外來資本在中國舉辦會議可以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服務,加上中國的古老文化底蘊的吸引,辦會資源(主要是勞動成本)和環境(主要是會議場館)是競爭優勢。據統計,至2005年年底,全國展覽場館總數已過214個。這一數字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僅比美國和英國少一些。2006年至今,各地方發展會展經濟的熱情仍十分高漲,賓館和會議中心設施還在不斷完善,會議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非常雄厚,其規模之大成為主要優勢。面對外資投資會議場館的熱情,我們要利用好自己的優勢,發揮設施功效,增加配套服務,增強運營效益。目前,除北京、上海等城市外,有不少地方的會議場所已經出現因會議項目小或少,平均使用率不足的情況。
抓住國際會議市場發展機遇
我國國際會議市場處在初級階段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會議服務的公司較多,能承接大型國際會議或者策劃組織大型國內外會議、論壇的機構較少;從旅行社分離出來組建會議服務公司的情況較多,規范性、國際性的會議型公司較少;一般性、普通型的工作人員較多,能策劃組織、會國際交流的人才較少等,提高會議國際化運營水平和競爭實力已是當務之急。
我們需要加快會議資源的整合,使有實力的會議經營與服務公司通過兼并成為品牌公司,和賓館、旅游、運輸等行業聯手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從國外發展經驗看,國外會展大國都經歷過整合資源的過程。例如:德國這個會展經濟大國,曾經歷過眾多個會展公司的并存,這些中小會展公司通過競爭和相互兼并,形成了現在德國6個世界著名的會展城市,市場分別由6個著名會展公司壟斷。2007年外國會議機構在我國會議市場的投資,將會上演并購的新方式,加大對市場的爭奪,我們應根據國情,盡快打造出自己的“會議航空母艦”積極應對。
我國會議組織機構也需要不斷創新,尋找吸引國際買家的亮點。據國際會議協會公布的數字:“2006年中國承辦了15次國際性會議,其全世界范圍的國家排名為第14位。”繼續吸引更多的國際會議到中國舉辦,不僅要提高會議質量,還需爭取最大效益。
目前,我國的國際會議與展覽結合、與旅游結合、與大型活動結合成為主流,吸引了很多外國人士,發展思路非常好,但從會議市場的需求多樣性的發展趨勢上看,還要開拓新的市場亮點,圍繞會議的特點,靠會議的實際內容吸引參會者,在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創新。
總之,我國會議產業的發展思路是引進國際會議使其加快速度,提高競爭實力獲得更好收益。
發展會議產業要立足自身特點
又好又快地發展會議產業,就是要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互協調,其中好是關鍵,“好”字要求我們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從中國國情出發,中、小型會議和固定性會議是支撐會議市場的基礎,以國際會議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為例:2005年北京市主要賓館飯店、場館共承接會議17.4萬個,承接國際性會議7000個,這說明非國際性會議占著主要市場份額。由于這些會議成本較低,主要靠內容和實效性推動,為會議經營和服務業提供著較穩定的收入。削弱對這塊市場競爭力量或放棄這塊市場,盲目追求國際會議,心存一口吃個“胖子”或辦一個國際會議可以“吃三年”的幻想是要不得的。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必須鞏固好自己的市場陣地,一方面要加快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打造品牌會議和會議公司,另一方面要與老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不要放棄中、低端的會議需求。
我國是個會議大國,其特點是數量多、門類齊全、形式多樣。近年國際性會議雖然發展很快,并極大地提升地區或城市的知名度,促進技術貿易交流與合作,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酒店業、交通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但是,目前國際會議主要集中在國際經貿交流頻繁的大城市,對周圍中小城市有一定的輻射作用,從現實情況看,中小城市更多的會議還是國內的會議。這種格局有一定的合理性,有關部門是在按照“大中小、遠中近”的合理布局來規劃國際會議場館建設,各地方中小城市不要去趕時髦,貪大求全興建豪華國際會議場館,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在國際性會議熱潮中,中小城市可以發展與國際會議配套的服務,譬如:旅游、小型分會場、休閑活動等通過與會議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將會議場地固定化。
目前,業內專家就國際會議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媒體傳播、管理服務等發展趨勢進行宏觀性的研討,但在應對國際會議市場的戰術和具體辦法上還存在許多空白。隨著中國外貿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走出去”,而會議產業的發展,使更多的中國會議品牌進入國際市場,中國會議經營機構如何在海外招商、境外辦會、并購外國會議公司等諸多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無論國際會議是真熱還是“虛”熱,我們都應多思考面臨的問題,這樣有利于抓住機遇,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現國際會議在我國又好又快的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會展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