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高交會10月17日在深圳閉幕,慣常強調政府做了多少事情的深圳市此次卻一反常態,稱政府正在學會“放手”。這使得“中國科技第一展會”的市場化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往屆高交會報名工作都是由深圳市委宣傳部辦理的,而今年卻統歸高交會交易中心。在此前的深圳行政體制改革中,高交會交易中心已經不再是政府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化運作。(10月29日《經濟參考報》)
盡管此次深圳高交會在市場化運作上已經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但與漢諾威等國際性展會相比,高交會仍然帶有比較濃厚的政府主導色彩。這主要體現在高交會仍然需要各部委采取發文、打招呼等方式,組織各省市企業參展。在高交會舉辦之初,采用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展會的規模和層次,但如果長期這樣辦下去而不加改革,就完全與高交會的市場化取向背道而馳。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我國的會展項目達到1000個,到2001年突破2000個, 2006年更是達到了3800個,每年均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目前,我國每年舉辦的會展數量已居亞洲首位,僅少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成為一個展覽大國。此外,部分二級甚至是三級城市,每年舉辦的會展活動超過130個,這一數字與一級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大有比肩的氣勢。
其實,我國會展市場這些年大量存在著重復辦展和無序競爭辦展的現象。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政府主導型展會越辦越多。由于采取政府主導的辦展模式,許多展會已出現了“攤大餅”現象,主辦單位越來越多,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例如首屆深圳高交會的主辦單位只有5家,在辦會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部委增加進來,目前高交會的主辦單位已經達到11家。這固然增加了高交會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主辦單位太多,僅僅發一次文,獲得各個部委的認可,就要消耗很多時間,展會的效率無形中受到很大影響。
由政府主導的展會因為大量使用政府的“公權力”,不按市場化的運行規則辦事,使得由企業等市場主體舉辦的同類型展會因面臨不平等競爭而同樣難以支撐。為了發展會展業,許多地方政府除了大建會展中心外,還不惜投入巨額財政資金用于扶持本地舉辦的會展,由政府機構直接策劃主辦旨在宣傳本地形象、擴大本地影響、帶動本地產業發展的各種綜合性大型會展節慶活動。由于“政府主導型”的會展活動大多數是沒有市場可行性可言的,一旦政府支持力度減弱,其生存就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辦會展這樣的事,就是“錯位”,既不該辦也辦不好,應該“放手”讓會展企業去承辦,已經辦起來的“政府主導型展會”也應該朝市場化轉型。但是,對于轉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實現轉型,目前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還都比較茫然。一般說來,一個會展既然創辦,就希望能有持續的發展,能長期辦下去。但是,近些年盡管政府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大部分的政府主導型展會仍面臨辦不去的窘境,根本的原因在于競爭力持續下降,競爭不過越來越多由專業公司主導的市場化、專業化強的展會。
這說明,會展的市場問題,還應讓靠市場運作,用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功。例如去年在哈爾濱舉辦的第53屆醫博會,主辦方的“輕松”讓哈爾濱的協助單位驚訝。作為僅次于德國MEDICA的世界第二大醫療展會,主辦方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國藥展覽公司到哈參與辦展僅有五六個人,但從布展到舉辦,這得益于一套規范的運作模式。國藥展覽公司是一家專業性的行業展覽公司,在醫博會2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展覽公司已將展會舉辦的每一個步驟進行詳細分解,形成周密細致的展會產業鏈。
確實,會展行業要想真正旺起來、吸引企業心甘情愿地掏錢參展,還是應該淡化展會的政府色彩,強化其市場色彩,讓會展走向市場化。政府可以支持行業組織辦展覽,但最好是“放手”而不插手。贏不贏利,就看主辦方的“游泳”本領,看會展本身的“市場”價值,看它對企業是否有吸引力。換句話說,無論是舉辦專業展會,還是綜合展會,政府只能發揮“游戲規則”制定者和“裁判員”作用,會展公司才是真正的“運動員”。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不僅會牽扯政府精力,導致該做的事情做不好,更為嚴重的是會破壞展覽市場的競爭秩序和展覽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