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書展開創了上海書展歷史上的兩個第一次。
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于8月13日在上海西區的上海世貿商城開幕。這次上海書展共吸引了全國400多家出版社的10多萬種新書參展,給今夏上海讀者帶來了一頓圖書的饕餮大餐。同時本次書展開創了上海書展歷史上的兩個第一次:一是本次書展首次沒有訂貨功能,只有針對讀者的零售功能;二是大會對本次參展出版社實行展位零租金政策。
縱觀上海書展的發展歷史,筆者認為這是上海書展主辦方的無奈之舉,這也多少反映了上海出版業整體狀況欠佳的情況,這種無奈的轉變應該讓出版界尤其是上海出版界去思考上海書展和上海出版業未來的發展。
上海書展的昨天和今天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我國每年大大小小的書展不下20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就是北京圖書訂貨會、全國書市、全國大學出版社訂貨會、滬版圖書訂貨會等等。
滬版圖書訂貨會始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上海出版業以傳統的出版資源優勢、高質量的圖書和相對其他省市較多的出版社成為了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論的出版重鎮。同時,上海和北京歷來在文化地位和經濟地位上的競爭,使滬版圖書訂貨會在各方面的配合下應運而生。為了不與北京圖書訂貨會和全國書市沖突,滬版圖書訂貨會的時間定在七八月份。
應該肯定的是,在2003年以前,滬版圖書訂貨會的確是書業在每年夏天的一次盛會。訂貨會的主辦方也不斷地維護著這個品牌,舉辦地從偏于西南一角的田林賓館、千鶴賓館轉到四星級的光大會展中心;參展單位從僅限于上海本地出版社參展擴展到江、浙、滬三地出版社聯合舉辦。2002年、2003年,民營書商利用滬版圖書訂貨會的人氣搞“會前會”,這都說明了滬版圖書訂貨會的影響力。
從2004年之后,應上海市政府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要求,滬版圖書訂貨會開始慢慢轉型,與上海讀書節合并,取名為上海書展,書展會址也從光大會展中心轉到上海展覽中心。上海市政府把上海書展作為上海文化藝術節的一項內容,強調了上海書展為上海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功能,由此針對讀者的零售功能越來越強,書展的訂貨功能越來越弱。其間也受到了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壓力,曾經傳聞有關部門要求停辦上海書展。上海本地出版社每年都“不情愿”地參加上海書展,其他省市來上海參加書展的出版社和書店也越來越少。2007年,上海書展的會址由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展覽中心轉移到西南角的上海世貿商城,使上海書展又一次面臨非常尷尬的局面。雖然是以零售為主,但上海書展的會展地址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交通不便。
據筆者了解,今年上海書展曾經有“流產”的可能。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奧運會期間的維穩要求。上海本地出版社表達了“強烈”的不參會意愿,也是其中的一大原因。上海書展訂貨功能的缺失是出版社不愿參加書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相對較高的展位租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也使出版社的社長們猶豫不決。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協商后,上級主管部門決定本次書展將取消出版社和書店之間的訂貨活動,只有針對讀者的零售活動。為吸引外地更多的出版社,本次書展實行展位零租金,把最好的一樓位置讓給了外省市出版社,至此上海書展得以如期舉辦。
給上海書展的三個問題
上海書展開幕以來,首日銷售額突破300多萬元。各家出版社利用上海書展這個平臺開展新聞發布會、簽名售書、講座等向讀者推廣重點圖書,讀者也踴躍參與各項活動,整個書展呈現出了出版社和讀者積極互動的良好氛圍。正如著名作家陳丹燕所說:“上海書展已經越來越像香港書展,像是父母帶著小孩子在逛一個大型的圖書超市,而不是少數專業人士在一起交流的場所。”
陳丹燕肯定了上海書展在服務大眾閱讀方面所作出的貢獻。但筆者認為在回顧上海書展的歷史和2008年上海書展的新現象時,上海書展的主辦者和參與者也應該思考一些問題。
一是上海書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這個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對上海書展提出的,從目前來看,中國書業展覽活動的存在意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會展的一個最主要功能就是發布產品和傳遞信息,使供貨者和采購者能夠利用會展的積聚功能最大限度地交流合作。這個功能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書業來說是非常需要的。因為那個時期,中國的書業剛剛起步,信息交流不暢,書展正好能夠給產業交流和產品交流提供平臺,上海書展也正適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
時至今日,無論是中國社會的整個環境,如信息溝通渠道和技術,還是出版業內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銷售人員增多、營銷能力增強等,都使中國書業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版社和書店對書展幾乎沒有什么依賴。即使是針對讀者的書展,似乎也沒有存在的理由,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網和上海的各大書城已經完全可以滿足讀者日常購書的需求了。從最近的情況看,只有圖書館館配供應商對書展還抱有一定的期待。筆者認為,如果不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像目前這樣形式的上海書展已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是上海出版企業在上海書展的功能轉變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上海書展的第一服務對象和創始者是上海本地的出版社。目前上海有各類出版社44家,是除北京以外出版社最多的地區。應該肯定的是上海書展為鞏固上海出版業在全國的地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上海書展這一活動受到來自產業內外部挑戰的時候,上海本地出版社理應千方百計地維護這一品牌。但事實上,上海出版企業并未從根本上做到這一點。和目前國內最有影響的訂貨會——北京圖書訂貨會相比,需要承認,北京圖書訂貨會有先天的優勢,如位于首都、會展時間合適、北京本地出版社眾多等,但筆者認為,近十年來,北京出版企業在出版產業戰略運作和出版策略操作上發展迅速,整體實力和同類企業已領先上海出版同行。由于出版企業自身的發展,使全國圖書銷售商愿意去北京和當地的出版社進行交流,而不僅僅是訂貨和喝酒。而筆者認為,上海出版業無論是產業整體還是企業個體,顯然已經丟失了傳統的優勢,也失去了吸引全國各類書店的魅力。因此,上海書展的變化應該給上海出版企業和圖書流通企業帶來思考——你們是不是很好地維護了上海出版業的地位?主辦方為什么要把最好的展位給外地出版社?
三是政府在上海書展中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筆者認為,從今年上海書展的形式和內容看,上海書展已經成為政府主導的文化活動。如果說是政府主導的文化活動,那么政府的作用就是下指令,出版企業和圖書流通企業執行指令。企業從經營活動的成本和產出考慮,可以自主地決定參加的方式,一般說來是一定要參加的。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出版社只是為了應付而背離政府設想的意義。展位零租金的方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也不是政府長期可以做的。因此政府應該利用上海書展這一平臺引導上海本地出版業的發展,這才是維系上海書展這個品牌的根本。
筆者建議,上海市新聞出版部門應該多多考察西方發達國家地方性的書展,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壯大本地出版業的兩個原則下,打造富有海派精神的特色書展;務必堅持以會養會,讓出版企業感受到書展給企業帶來的好處,讓全國書店和讀者都覺得不虛此行。
毫無疑問,上海出版業的發展將深深地影響上海書展未來的發展,因此,對上海書展的思考也是對上海出版業未來的思考。上海向來不缺乏出版產業發展所具備的資源,缺乏的可能是一種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