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08(中國·太原)服裝服飾大型展銷會”在中國煤炭博物館落下了帷幕。
其實,對于這座有20多年歷史的博物館來說,承辦類似的展銷會不計其數。其中多半是一些服裝、副食品、日用品等展銷會。這樣的展銷會很分散,且展出的商品數量和質量也無法保證,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
可以這樣說,中國煤炭博物館,依然在低端市場的“繁榮”背后徘徊。
品牌展銷會,更像“大雜燴”
10月21日,展銷會臨近尾聲,然而,會場外,汽車和自行車排滿了候車位;會場內,結伴而來的中老年人匯聚在各個攤位前選購商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層服裝服飾區是用簡單的隔板分成250多個展位,二層為兩個農副土特產展區和一個生活日用品展區,情形與農貿市場沒有兩樣。
雖然名為服裝服飾大型展銷會,但在這里,你會發現,除了男女秋冬服裝、鞋襪各類服飾等,還有化妝品、營養品、廚具以及全國農副土特產等多種商品,這也許為消費者帶來了方便,一逛多得,然而,這樣順風搭車的展銷會,成功指數又有多高呢?在這里,記者找不到一絲絲的文化色彩,花樣繁多的產品聚在一起似乎并非展銷會而是大雜燴。
記者就聽到一位女士對她的同伴說,“這倒是挺好,啥也有,不過咋像是趕集呢?”
的確,這里沒有特色的展廳布置、沒有醒目的展銷主題、沒有靚麗的個性元素,有的,只是簡陋的展位,和雜貨鋪式的展銷方式。
這里的負責人員告訴記者:“這次展銷會缺少一定的文化色彩,我們也在不斷地向規范化靠近,努力達到文化定位,實現一定的突破,盡量做到與別的展銷會有所區別。”
硬件、人才是硬傷
縱觀全國處處興起的會展熱,在我省舉辦的國際性會展卻屈指可數。稱得上上規模、影響力強的,不外乎就是國際煤炭博覽會和平遙國際攝影節。其余的,大部分是一些低端的展銷會,例如服裝、瓷器、絲綢、五金等,展會過多、過濫、重復辦展、惡性競爭,辦展水平低下的現象十分普遍。
為什么會造成如此情況呢?太原市會展行業協會秘書長王軍威認為,有硬件方面的原因。位于太原市迎澤西大街的中國煤炭博物館,占地約11公頃,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米,室內外僅有的400個展位,已使用了20多年,無論從展廳面積上,還是在展位設計上,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城市。
此外,太原還缺乏會展人才。由于太原會展經濟起步較晚,會展企業規模小,會展教育處于真空狀態,太原市缺乏熟練掌握外語、精通展覽設計、擅長會展組織策劃、了解國際慣例、富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人員。
王軍威告訴記者,目前,太原會展協會雖然成立,但與國際會議組織的聯系還相對缺乏;會展專業公司各自為政,無統一的對外策略,政府的扶持政策還有待出臺和細化。太原迫切需要制訂會展經濟發展規劃和綱要,與國際組織、大型跨國公司及旅游企業進行溝通,通過提供折扣、優惠和便利等手段吸引重要的國際會議和展覽來太原召開。太原應在會議策劃和招商方面采取聘用、業務外包或與國際大型會議組織合作等多種形式,做強山西會展業。
引進營銷學做好會展業
應該承認,近年來,隨著會展旅游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化,各個舉辦城市在注重招商引資的同時,也開始認識到文化的競爭力,而博物館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展示內容,正越來越凸顯其在會展中的重要性。
以西湖博覽會為例。始辦于1929年的西博會,如今已成為杭州市含金量極高的“金名片”,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2000年,為了進一步挖掘中華絲綢文化內涵,提高杭州的文化品位,杭州市在第一座國家級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辦了首屆中國絲綢節,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絲綢文化節體現了會展與博物館的一個互動,同時也突出了西博會的一大特色———絲綢文化。
“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休閑場所,具有開發會展的先天優勢。將博物館經營與營銷學相結合,是一種博物館發展的新思路。如果能將營銷理念成功地運用到博物館的經營管理中去,將會激活中國博物館,大大加快其發展。”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的煤炭博物館也可以嘗試進行這樣的操作。除了每年一屆的煤博會之外,我們還可以舉辦與煤炭相關的其他展銷會或是展覽,繼續深挖山西的煤炭文化。”王軍威表示。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博物館的管理層,在開辦一個新的展覽時,不能僅憑主辦者的‘想當然’,不研究社會需求,或是館里有什么就展出什么、抓到什么就展出什么,用這種閉門造車的方法辦出的展覽必然不受歡迎。”
山西會展的發展,硬件和資金是瓶頸。
有專家建議,“在政府加大對博物館業資金投入的同時,也可以鼓勵企業與博物館聯合辦展。將適用于企業的營銷學與博物館經營相結合,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