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各地的會展業發展迅速,但并不意味著會展業已經走向成熟,中國的會展業依然處于培育期,特別是一些二線城市。即使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會展業依然年輕。應該說,在改革開放3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各地的會展業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發展定位。
不可否認,政府的宏觀掌控對于會展業的生存發展有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何況中國地方的會展市場本身還不夠完善,仍然缺乏造血功能,如果沒有政府行為的支持,很容易“缺血”至死亡。應該說,目前中國的會展業,仍然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比如深圳的品牌會展“高交會”、“文博會”,仍能看到政府的影子,政府動用強大的財政撥款支持,幾乎可用“舉全市之力”來形容辦展。
與之相關的,各地城市都在大力興建會展展館,以期通過展館的建設,帶動當地會展業的發展,從而達到1∶9的拉動效應。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1:9的拉動效應也并非針對所有的展會。一些國際展會的海外展商和專業觀眾人數,達到總人數的80%左右時,展會才具有真正意義上1:9的拉動作用。若展會所有的參展商與觀眾都來自于本地,就根本不具備1:9的拉動作用?
一旦有了展館,就需要有真正的主角“展會”。為此,很多當地政府聯合一些會展公司,讓會展公司組織辦展,而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表現上看非常合理,但事實上其中仍然缺乏一些科學的思維,即是否可行的問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隨后的會展業發展狀況,與當初的想法背道而馳。目前中國大大小小的展會多達6000多個,但是真正能成規模的并不多。一些品牌工業展會的主辦方,也不愿意隨便去一些二線城市辦展,因為主辦方首先考慮的是產業鏈、專業觀眾問題,而不是當地的場地租全能達到多少優惠。若當地區域根本就沒有與展會相配套的產業鏈,而拉動那些主辦方過來辦展,毫無意義可言。相信沒有一個主辦方,愿意進行這種注定失敗的嘗試。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些地區,周邊城市有多個豪華展館,試問,平均下來一個展館一年能有多少個展會可以舉辦?其實,展館的日常維護費用,對一些地方政府來說,也是個無底洞。這一系列的問題,讓一些地方政府有點“吃不消”,也就產生了突然“斷奶”會展業的現象。
在市場經濟下,商家老板不是雷鋒,如果沒有好處,他們很難將擔子扛上身的。同樣的,當一些地區政府突然“斷奶”時,會展業變成“沒爹的孩子”往往舉步維艱,反而不利于會展業的發展。所以當前情況下,還需要當地政府出面,不光要打造城市名片,還要為會展業做一個理性的分析。
政府資源投入越多,越易造成展會的“影響力泡沫”,這樣的展會不具有可持續性,也便注定了生命力難以長久。另一方面,官方介入越深,展會承辦方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讓政府和領導滿意”上,而不是真正做到讓參展商滿意,由于不利于提高展會的水平。對此,有關人士建議,政府對會展業的扶持方式應有所轉變,從全面介入特為以政策激勵為主,政府不應該再貼錢,而要放手讓這些展會在市場浪潮中搏一搏。
問題在于,從政府包辦婚姻向市場自由結合轉變的過程中,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這個目標并非不明確,但政府應該什么時候“功成身退”,給會展業“斷奶”?市場開放后,各種聯姻模式下,承擔各類展會新生兒的“接生婆”角色又該有著怎樣的資質要求
市場的回答在時間上是有遲滯的,同樣也會附著相當的實驗成本。試水市場的展會有些已經“繳械”,而有些仍在曲折而行。由此可見,真正變化影響大的因子仍在行業內部而不是外在環境,政府和市場都在尋找自己的合適位置。
筆者看來,目前階段,二線城市發展會展業,政府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至少還需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工夫:
一、會展活動的功能不能單一從經濟指標去衡量,而要考慮對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對相關行業的帶動,以及對制造產業的提升。當地政府至少需要在城市定位的基礎上,著力塑造培育與本地產業特點相吻合的工業展會類型,并逐步將地方產業會展平臺推向專業化和國際化。
二、政府要結合本城市的實際,合理規劃,以政策激勵為主,對重點的項目進行扶持,不能普遍開花。盡管在市場推進的過程中,政府已從中轉換角色,但政府的作用仍然需要并且應該是展會實現持續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將當地專業的工業會展推向市場的時候,政府不能決然采取“斷奶”舉措,而是改變了“供奶”的方式,即由主導轉為指導。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算好賬,理清哪些展會具有發展潛力,能否在當地培育起來,該扶持的必須要扶持,特別是在展會的成長期。
此外,目前消費類展會已經成為不少場館在推出工業類專業展之后的有益補充。對此,當地政府也應明確,當地會展空間容量到底有多大?與周邊城市謀求差異化發展的前提下,在門禁和門限許可的范圍內,地域特色的消費會展市場是否是消費類展會下一步應該集中挖掘的空間?而在培育這種地域特色的展會時,政府是繼續放手不管還是尋找合適角色定位發揮作用?這都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政府在運作形式上要改革,具體項目運作要交給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同時扶持本地有競爭力的會展企業。政府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為企業送去“暖意”,增強眾多辦展機構的信心和積極性。
四、是要能夠大膽引入外國會展企業和國內有品牌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共同發展。當地因人才缺乏等因素,本土的展覽公司在專業化程度和規模上都顯得很不夠,就需要將外來展覽公司融入提升當地的會展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實踐中。
當然,在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同時,當地企業也要積極行動,主動出擊,爭取政府的支持,同時銳意進取,在與外來主辦企業同場競技中,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成長機制,以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