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9月8日可以說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點:每年9月8日以前,總有一批重點工程開工或竣工。作為廈門乃至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重要“物證”——每年9月8日開幕的“投洽會”,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重要標志。
再過半個多月,投洽會即將在廈門迎來第15次“盛裝亮相”。回顧15年的歷程,“投洽會”從一個區域性的招商活動,到全世界矚目的國際投資促進平臺,每一步都是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成長共繁榮。
從“手工式”到“搭平臺”招商
1980年,是改變廈門命運的一年。這一年的
“經濟特區”4個字,當初人們直觀的理解,就是發展。發展就需要招商引資。新形勢下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顯然不能再依靠發傳單、送信函、拉朋友,必須采用更有效率的招商引資策略,從“手工式”招商轉向“搭平臺”招商。“9·8”投洽會,正是廈門人大膽嘗試的結果。
1987年,作為最先享有“特殊”政策地區之一的福建省步入了改革開放的第八個年頭,此時,開放意識彌漫在整個廈門經濟特區。同年9月8日由福建省的廈門、泉州、漳州、龍巖四個地市聯合主辦的“閩南三角區外商投資貿易會”在廈門開幕,這就是今天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最早發端。
從此,廈門也開始加大了向“朋友遍天下”的國際化城市邁進的步伐。
打造全球化的品牌招商平臺
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容量并沒有在福建省內止步,周邊省市不斷加入,“借”臺唱戲。
云南、貴州是第一批參與的外省成員單位。當年兩省滿載而歸,云南代表團3天簽約的利用外資超過全省上年的總和。
1991年,國家外經貿部批準廈門作為舉辦口岸級貿洽會的國際招商城市之一。這樣,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由省內區域性的洽談會升格為口岸洽談會,主辦單位亦由福建單家擴大到數省聯合。
投洽會開始“滾雪球”,國際知名度與日俱增,外商與會人數、項目簽約數及投資金額逐年遞增。1996年第十屆洽談會簽訂的外資項目2540項,利用外資額達157.6億美元。
1997年,國家外經貿部正式將“9·8”投洽會升格為“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成為全國唯一的以國際招商為主題的洽談會,這年“9·8”,一家海外媒體用了“半個中國在廈門”來描述“9·8”盛況。
千年之交,投洽會不斷“壯大”,富山展覽城明顯“變小”。2000年,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在本島東部前埔建成,帶動了這座城市東部的繁榮。這一年,投洽會首次將投資和貿易分離,首次舉辦了“國際投資論壇”,國際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2002年,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作為投洽會的首家協辦單位,參與投洽會的組織與推介。接著,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也相繼參與協辦投洽會的組織工作。
2005年,“9·8”投洽會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至此,九八投洽會實現由區域性經貿活動向全球性投資促進盛會的轉變。
隨著規模和水平的不斷提升,投洽會的投資促進效果近年來也愈發明顯。據統計,已有超過400家跨國公司參加投洽會,其中名列世界500強之內的就有上百家。
投洽會拉動廈門經濟發展
投洽會可以說是廈門經濟、福建經濟乃至中國經濟一步步走向國際化的一個縮影,它不僅為廈門招商引資帶來良好機遇,也促進了廈門的城市建設。2000年,環島路上的國際會展中心落成后,昔日的荒灘迅速改變面貌,成為廈門最美的地方之一,帶動了東部的開發建設。廈門的星級酒店也從1985年的不足10家,發展到現在的六七十家。
投洽會對廈門經濟發展特別是服務業發展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投洽會產生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全面拉動了旅游、航運、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9·8”還促進廈門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和提升,有效地提升廈門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從第六屆投洽會開始,境外客商已突破10000人,國內來賓超過40000人,成為廈門宣傳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絕佳機會。廈門通過舉辦投洽會,成了“坐在國際市場上的城市”,達到提升廈門知名度及國際影響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