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八條”出臺后,一些可開可不開的會議、沒有實際內容的慶典活動取消了,大吃大喝、鋪張浪費不見了,這都是好事。對于我來講,至少不用參加那些本來就沒必要舉辦的活動了。
我曾在多個場合講過,各種形式主義,大多是主辦方為了掩蓋其會議質量的虛弱而采取的自欺欺人的做法。參會者是會議這個無形產品的真正消費者,參展商和買家、觀眾則是展覽的最終顧客,忽視參會者、參展商以及觀眾的真實需求,不在滿足顧客需求上竭盡全力,盡搞些花里胡哨的東西,結果就是被消費者拋棄。說白了,消費者購買某個產品或服務,要的是這個產品或服務帶給他的效用。效用高低,可以簡單說明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除非市場上沒有競爭產品或替代品,否則消費者對質量低下的產品和服務就“用腳投票”,國人熱衷于到境外購買奶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會議、展覽的主辦機構,如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協會和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會議或展覽的質量,主辦機構是否高度負責(比如,是否為了制定一個多數人感興趣的議題而多方咨詢,而不是因人設定議題),眼界是否開闊,預算是否充足(比如,是否能請到高質量的主持人和演講人),日程是否科學合理,工作人員經驗豐富與否,市場營銷和組織技能的高低,等等。這些綜合因素加上會議展覽承辦機構的服務質量,構成了這個會議、展覽的整體質量。
不斷分析消費者需求,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投其所“好”,自然能讓潛在消費者變成真正的消費者,現有的消費者變成忠誠消費者。那么,不妨問一下,會議消費者到底要什么?其真正的需求到底有哪些?
依我看來,一個參會者抽出時間(往往要搭進去寶貴的周末),花費銀子若干,千里迢迢奔赴一個會場(出門可不是什么享受,飛機不誤點的少,高鐵發生事故時挺危險,各地都驚人的堵車),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獲取知識、信息,接受教育,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最新科學技術成就,進行臺上和臺下的互動討論。這個可以用“學知識”來概括。二是推廣自己所在的組織,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意圖獲得客戶。“賣東西”也是一個參會目的。三是結交朋友,認識客戶,進入一個行業、被行業所了解,就需要進入一個圈子,而這個圈子不但能幫助自己搭建人脈,也可讓自己所在的機構和機構所從事的業務和服務被業內所了解,繼而被更多的人認同、購買。因此,“認識人”是第三個參會目的。
會議進行中,專家、企業高管、政府官員都站在(坐在)臺上,參會者坐在臺下,大家都忙于聽會,根本無緣得以交換名片,更遑論探討交流了。
參加一個會議,什么時候有機會認識人呢?答案是,會議安排的茶歇、酒會、宴會和其他活動,如外出參觀、比賽等。這種時段不但能讓參會者有充足的時間跟學科帶頭人、專家、學者近距離地交流,面對面探討問題,解決疑問,補充加強“學知識”;還可借此機會找到生意伙伴,找到買家和賣家,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洽談,有助于實現“賣東西”;更可維系老朋友,結交新朋友,跟業內知名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政府高官一起合影、發微博,跟偶像級人物把酒言歡、談笑風生,會后時不時回味一下這種愉悅、難忘的經歷,不亦快哉?“認識人”是人們交往的目的,自然也是參會者的需求,尤其目前網絡發達,人們大部分用短信、微信聯絡,見面少了,面對面聊天交流的愿望更強了,因此,交流聯誼這個應該有,也必須有。
最近,我參加了有限的幾個會,發現主辦方都因噎廢食地取消了茶歇和酒會、宴會,原因大家當然都心知肚明。但沒有了交流、聯誼,我們還愿意出門參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