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活躍度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藝術品。作為獲取藝術品信息的平臺,相較于美術館、拍賣行,會展往往能夠吸引到更多消費者的目光。然而,在各類藝術品會展不斷涌現的當下,該如何利用好這一平臺,在擴大文化輻射力的同時,做好藝術品的市場化落地?
會展是藝術品普及的最佳渠道
對于藝術家而言,參加藝術會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自己的作品;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則可以借助藝術會展搭建的平臺,在短時間內了解到大量的藝術品信息。繪畫藝術家楊路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業內,不僅藝術家會關注這些展覽,專業的藝術機構、畫廊、策展人,甚至是博物館也會對此十分關注。”
藝術品收藏愛好者鄒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如今一年下來全國舉行的各類大型藝術展覽多達數十場,“藝術會展內容比較豐富,將許多風格迥異的藝術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不論是藝術品愛好者,還是收藏家,都可以在現場與藝術家直接交流,甚至可以直接購買其作品,這無疑為藝術知識的普及,以及藝術品的市場流通構建起良性的流通渠道”。
正因為藝術展覽的數量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內容繁雜、展會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鄒女士對此直言:“有些會展不僅參展藝術家整體水平良莠不齊,而且在展會內容、場地布置上也十分隨意,不利于藝術品的推廣。藝術展覽并不是越多也好,多并不意味著藝術市場的繁榮,關鍵還在于高質量。”
借助名人效應提升影響力
說到如何提高藝術會展的質量,首先應該提高藝術作品的質量。一般情況下,名人的作品受到社會的認可,其本身的質量相對較高。青年藝術家陸盼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藝術展覽的質量主要體現在參展作品的質量上,“客觀來說,對藝術品行業有深入了解的人畢竟只在少數,因此要想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名人效應”。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講師王希萌表示,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在近些年來的快速發展,藝術品展覽也應該注重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若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對展出作品的水準提出更高的要求,“藝術展覽要想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內容與信息,不同教育背景的藝術家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在視角、文化內涵的表達等方面,會有所差異,國際化的交流展覽,在提升展會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可令參與者受到更多的啟發。
除此之外,楊路家建議:“現在藝術展商業性比較強,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藝術品展覽會也不應該忽略學術性,可以通過行業論壇、交流會等形式提升學術氛圍。”
針對市場需求做好細分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國內大部分的藝術展覽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盡管某些藝術展覽逐漸將目光投向二三線城市,但效果都不佳。策展人曾熙云對此直言:“做好藝術展覽關鍵是要針對不同市場的藝術品消費需求做好市場細分。”
商業化、國際化的大型藝術展覽比較適用于一線城市,因為這里的消費者整體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較高;二三線城市則可以結合當地的地域特征,舉辦中、小型原生態的藝術會展。
藝術展覽的作用是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藝術品和設計作品,不再讓藝術品遠離大眾。面對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去品評。“藝術就在我們的身邊,藝術展覽能夠讓藝術品更加貼近生活,這也是藝術展最大的意義所在。” 王希萌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