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會展制定“游戲規則”已迫在眉睫
發布時間:2017-01-18 更新時間:2017-01-18 作者: 點擊次數:3886
在某個禮品博覽會上,記者看到一些面膜和香皂等商品竟然進入展區“開箱”迎客進行現場售賣,這讓人哭笑不得。近日,新常態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提升論壇在成都舉辦。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儲祥銀認為,如今某些展會上的小販橫行與主辦方有很大關系,主辦方為了擴大展會規模,增加展會收入而漠視“把關”責任。會展行業出現的亂象表明,會展業發展亟須健康引導。
自我國提出會展經濟的概念以來,中國會展業快速成長,目前已經初具規模。與此同時,與國外相比,我國會展業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表面光鮮亮麗,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展覽場館過剩。盡管在展覽業界有關展覽場館產能過剩的討論聲音此起彼伏,但“仍擋不住各地方政府建設展覽場館的熱情”。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提出展館發展計劃,造成場館嚴重過剩。據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副教授藍星透露,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展館過剩很明顯,部分城市展覽場館利用率在5%以下。現在展覽場館利用率能達到30%的就算正常了,運營好的展館利用率能達到40%、50%,甚至達到60%。UFI組織榮譽主席、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陳先進認為,展覽場館面積的增加決定不了需求的改變,有發展會展多種優勢的沿海城市,以及像成都這樣會展業做得有特色的區域中心,瓜分了大部分會展項目,其他城市即使重復建設更多展覽場館也沒有多少機會。
其次,展會主題雷同。展覽會內容相仿在業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同一類展會竟然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城市舉辦,雖說“一山不容二虎,遲早會淘汰一個”,但這無疑造成了資源浪費及人流分散。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行業自律,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中部一些新興會展城市,展會選題雷同、重復辦展、規模偏小、品牌影響力低等現象普遍存在。這種落后的經營理念表現在展會活動運作中就是“盡可能多辦展會,而不注重內涵的積累和質量的提高”,從而影響了展會品牌的樹立。小規模重復辦展的直接后果便是參展商和觀眾無所適從,客戶分流、資源浪費,展會吸引力不大,最終將制約會展業的專業化和集約化進程。
再次,夸大宣傳現象嚴重。包括夸大展會面積、展位數量、預計到場觀眾甚至主辦單位,已成為會展企業慣用的營銷手法。許多展會主辦方打出“國際”旗號,往往并沒有幾個國外參展商。對此,儲祥銀表示,不少會展公司敢明目張膽夸大宣傳,關鍵在于參展商事先很難準確了解展會具體情況,只有到參展當日才知曉。面對會展公司的虛假宣傳,參展商往往投訴無門,事后尋求補償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近年來,會展行業“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各地只管無序招商、辦展,參展商魚龍混雜,主辦方儼然一副“只要給錢你就來”的架勢,組織、管理異常混亂。如果此問題不能得以及時解決,無疑將會嚴重阻礙中國會展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并且難以發揮其本身的作用,失去吸引力。
巨大的“會展經濟蛋糕”讓參與者趨之若鶩,但作為行業乃至城市的展示窗口和平臺,相關從業者切不可盲目跟風,只追求短期效益。任何經濟形式過熱、無序地發展,都會導致行業產業鏈各方在疲于應付中消耗資本。而行業監管的缺失也是造成我國會展業發展受阻的一大要素。在中國會展業由大到強的進擊之路上,尚存很多“漏洞”亟待完善。因此,加強行業標準建設、加快行業整合、制定“游戲規則”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