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本次分享的是上海師范大學盧曉老師及其學生趙芷敏、柴雪婷、趙唯薇、張書涵和高鵬宇。盧曉老師分享的課題是《上海藝術節的特色運營》。
上海國際藝術節是國家級的藝術節慶活動
盧曉老師首先簡單介紹了上海國際藝術節。他指出,上海國際藝術節不是一般的節慶,而是唯一的國家級的綜合藝術節。其經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主辦,上海市政府承辦。第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于1999年舉辦,從11月1日到12月1日,為期一個月。自第三屆開始,舉辦時間改為從每年的10月18日至11月18日。
針對趙芷敏同學提出的問題,盧曉回答說:上海藝術節要辦成國際化的藝術節,必然有它的獨到之處。獨到之處表現在 “高”、“新” 兩個字上。“高”是指入選藝術節的節目的高水平;“新”是指入選藝術節的節目要有創新性,也就是強調原創的節目。
國際藝術節的核心是文化
柴雪婷同學提問:上海國際藝術節與上海未來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盧曉回答:國際藝術節的核心是文化,旨在體現文化的交融。世界上許多著名城市之所以熱衷于舉辦藝術節,是因為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認識到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上海久有“東方小巴黎”之稱,國際影響力很大,海派文化的獨特魅力,十分有利于中外多元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向海外推廣中國文化。上海國際藝術節對于上海的現代化發展和人文品質的提升,具有積極而重大的作用。
趙唯薇同學再次提問:上海國際藝術節相較于歐洲藝術節有什么特色?
盧曉回答:上海國際藝術節更多地表現中國文化。本土特色節目參加表演,還有群眾性節目廣泛參與,如天天演、周周演,是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特點。
藝術節融合多種活動形態
在回答張書涵同學提問時,盧曉認為:從會展角度來說,其實會議、展覽、活動都是融為一體的。上海藝術節作為政府主辦的活動,不是純商業性活動,其初衷就是推動文化交流,不追求盈利。
高鵬宇提問:上海國際藝術節怎樣加入更多年輕人的元素,怎么才能讓年輕人更理解城市精神,更愛這個城市?
盧曉回答: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與者,包括表演者和觀眾基本是年輕人。這是藝術節具有青春活力的體現。年輕人作為觀眾參與藝術節,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藝術文化修養。大學生對于參與藝術節的建議或想法,我們可以向組織方反映。
在互動交流中增加見識
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東華大學劉春章老師和“青藍計劃”聯席秘書長張凡分別向盧曉老師提出了問題,盧老師都一一給予了解答。
張凡先生作為評點嘉賓發言,他指出:上海國際藝術節有三大特點,即國家級、高雅藝術展演和舞臺節目展演。張凡感慨上海市民更方便分享藝術節的精彩演出。他希望會展專業的同學多觀看高水平、高雅的舞臺藝術表演,提升文化鑒賞力和審美水平,豐富情商,從而有益于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