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來思考會展(特別是會議)的儀式性、政治性、社會性和商業性,在思考這“四性”過程之中由于對會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所以就單獨寫一篇關于“會議”的。不想最近剛好讀了一本書,名叫“《構建卓越高效團隊的7C法則》”,受到一定的啟發,覺得會議不也正好大量的應用了“C”嗎?
所以,本文的題目正式定為《解碼會議中的“C”》。
在說清西文字母“C”之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我們老祖宗對“會”的理解。
(甲骨文“會”字)
《説文解字》:會,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也就是說會的本意是器皿,特別是食器與其蓋子合在一起,里面放東西煮東西,有合蓋、增加的本意。
后世會有很多變種、變體,總體而言,從本意的匯聚求增量到有求同存異的延伸意思。
(來源:http://vividict.com)
從以上會字的演變可以看出會議作為一種群體活動的制度和管理工具。
再看看英文的會議meeting,這個meeting是小范圍小群體的會議。更常用的是conference, convention, congress,共同點是比較大的會議。
因此,第一個“C”來自詞根con。
“con”的意思本身具有集合、聚合、連接的意思,因此會議的“C”的密碼其實來源于“co”(協作、合作詞根)和“con”(聚集)這兩個詞根。ICCA的兩個“C”分別是convention和congress,這兩個大會的發起者都是政黨、社團、機構組織,不僅規模大,而且嚴肅、規范、有章程約束。除了大會之外,Convention還有條約、傳統之意,更強調了社團和政黨在社會規范和會議中的地位,有會議就有對話conversation,有對話必然有約定,化解分歧,產生合力。這與甲骨文的“會”有異曲同工(把五谷雜糧放在一鍋煮了,大家可以一起吃,吃完了矛盾就沒了、甲骨文的器皿本身還承擔祭祖、祭天的作用,所以是上下合一,又如鍋蓋,還可以招待貴賓,所以會議天然與吃飯聯系在一起,是有儀式性和社會性的,民以食為天)
既然英文的conference, convention, congress是協調更大范圍群體的議程、章程和規范。那么適用于團隊協作的一些規則同樣適用于上述會議,會議的本質作用是促進共同的行動(而展覽是促進銷售)。既然是促進共同的行動,這就是本文要說的幾個“C”的核心密碼。
第二個C是community,是族群、社群、群體、社區、社團的意思。還延伸出commission, committee。
會議一定是服務、規范一個特定的組織、機構和群體的,會議人應該有很強的community意識,在當代,會議的宗教儀式性和政治性減弱,那么用專業知識服務一個社群、用企業文化約定一群人就是當今各類會議的共同點。
第三個C是Culture,是文化,是制度。
文化推進希望和信念、希望和信念促進行動、行動推進習慣(習俗)、習慣塑造未來,而這一切優始于文化。所以,文化由共同的共享的意志、態度、價值觀、目標、實踐和習慣組成,文化定義一個組織、一個群體。那么這對于會議也是一樣的。每一個會議既然是一個特定群體的,那么必然有其價值觀和使命——TED的使命是傳播有價值的觀點。商業會議也一樣,如:讓xxx行業的從業者聚集在一起,通過xxxx,創造xxxx。
既然有文化,那么基本上每個會議都有其特定的基因密碼,這個基因密碼是規矩、規范、章程、議程、流程。而文化需要培養,這就是cultivation,所以好的會議cultivate 好的culture。
第四個C是contagious,是感染力、感召力,是傳染。
在一個社群活動中不管好壞均具有傳染性。好的會議值得傳播、分享,好的議程和議題容易感染更多人。如果一個會議沒有信念和價值,自然也就沒有感染力。
感染力和包括感召,感召就是call。會議上經常用到call for speaker, call for paper。說的就是招募演講人、招募投稿。沒有價值的議題,就很難具有感召力,更難以call到人,也沒有人為你打call。
第五個C是consistence或continuity,是一致性、連續性、可持續性。
盡管世道艱難,歲月兇猛,好的價值觀應該堅持,好的文化更應發揚。會議的價值更重要的是一群人的使命和價值觀保持一致性,人心齊,泰山移。甲骨文的會是炊具蓋上蓋子,意味著上下合一,里外比心,如此才能產生增量合力。所以公司會、協會會、政府會均應該保持使命價值的連貫。舉辦會議不能隨波逐流,會議與展覽不一樣,會議不能過于追求外在的金錢,因為會議的儀式性大于商業性,為展覽買單和為會議買單出發點不一樣。每年更換人群、更換議題、更換戰略這樣的會議不持久,不持久就沒有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可持續性。
第六個C是communication,溝通。
會議就是把討論當做一門生意,make people talk,talk之中有對話,dialogue,conversation。更多是聽而很少有溝通的會議形式是培訓,是講座。當然,好的會議的溝通還要表現在妥協,妥協也是一個C, compromise。沒有妥協,哪來議和?就不能達成共識。所以,好的會議,一定要有三種不同形式的溝通:水平、從上至下和從下至上的。正如蒸飯不是鐵板一塊,要透氣,不然甲骨文中的會字,飯是蒸不熟的。
會議主辦方也要學會妥協,不然怎么能集合更多的群體支持和參與呢?單干自high干不成大事。
第七個C是connect, 連接,有connect 也就有會后的contact。
好的會議不是擔心大家連接在一起之后把你甩了,恰恰相反,好的會議創造連接,發揮平臺網絡的外部效應,有外部效應才能產生增量。外部效應就是連接數量與參會者平方成正比。在會議之中的破冰環節,社會活動環節,更應該有更多的熟悉和連接的產生,這是會議的價值所在。生命體選擇了“C”,這個“C”是碳原子(不是維生素C),碳原子的C就更容易與其他元素產生連接,連接的結果是涌現,涌現的結果是產生生命。
會議也是一樣的,make people connected, when people connected, something happens.
第八個C是commitment,contribute,即投入、奉獻和承諾。
不管是主辦方還是參會人、演講人還是志愿者,對會議要有投入,并非所有行為只能靠物質激勵和獎賞,否則金字塔永遠無法造成。沒有commitment,無法造就令人喜愛的會議。
具體看看火人節的志愿者組織(手冊),這個活動把非組織的組織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第九個C是Care,是cover,也就是關心、體貼與照顧。
甲骨文的會,上面是一個蓋子,蓋子就是關心、照顧是保溫,是報團取暖,否則熱氣散盡怎么有合力?
好的會議的體系,對第一次來的參會者更要有特別的關照,對陪同的家屬也要有考慮,consideration。
好的會議充滿著人性關懷的光芒。
第十個C是content,是好的內容。
沒有好的內容,也是無本之木,文化是樹根,枝葉是內容,花和果子是會議的結果。首席內容官,首席議程官在今天的會議之中越來越重要。好的內容并不與好的文化沖突,并能保持一致性。有了好的內容才能讓人滿意,所以content也有滿意之意。
第十一個C是cumulate,是增量,是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拒小流無以至江海。好的會議需要培訓,需要做加法,需要磨練。好的會議需要大家齊心合力創造知識的積累,一年比一年好。
Capital 這個詞也是C開頭,也是積累的意思,特別是人才的積累,所以首都是capital。會議要積累知識資本、商業資本、社會資本,三種capital。
第十二個C是Credit,confidence。是信任、是自信。
好的會議創造連接,連接創造信任,有信仁才會自信,沒有自信(confident),才會Confidential(保密)。真正的自信是不僅能分享丑事還能分享經驗。能分享、敢分享才能有信用credit。某人在某一個會議宣布某事情,也就是公開約束自己,是好事情。
學術會議,你手里有那么多成果,不為外界所知,那就沒有認可convince,沒有認可就沒有自信。所以,在學術領域,第一個分享并得到了同行普遍認可的就是這個觀點和發現的奠基人,獲得了地位。
在知識經濟時代,分享越多,獲得越多,而不是confidential!
第十三個C是coaching,consultant是指導,是咨詢。
好的會議給人以指導,指引方向,是燈塔,照明前方,指明發展方向。所以會議策劃者要重視會議的coaching功能。Coaching可以是沙龍可以是培訓可以是課程。
好的會議還要有咨詢能力,也就不言自明了。
當然,還有很多C可以值得借鑒,限于時間關系,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