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會議活動之中的“峰終理論”
發布時間:2016-07-06 更新時間:2016-07-06 作者: 點擊次數:6141
我第一次知道“峰終理論”是從我的老師朱寧那兒聽到的,他說“峰終理論”(peak-end rule)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恩曼(Danny Kahneman)提出。簡單來說,人們對一項事物的體驗,取決于高峰(無論是好還是壞)以及結束之際的感覺。也就是說,人們只能記住高峰與終點的感覺,而過程之中好與壞的比重對人們體驗的影響不大。
朱寧老師是一個人情社交的高手,他總能把峰終理論應用于他的社交活動。比如,每次遇見新老朋友,他會在離別之際提出一起合影留念,并在不長的一段時間內會進行回訪,這就是“終”;每年的幾個重點節日,一定要準備薄禮探親訪友,這是“峰”;請客吃飯,至少應該點1-2個拿得出手的“硬菜”,提高人們峰的體驗;約會看完電影,一定要送女孩子回家,而且應該送到樓下,這就是“終”的感覺……學會人情事故之中的的峰、終理論,會在彼此的心中留下美好的難忘的印象。好萊塢的電影,一定有一個峰(高潮),而電影結尾的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就是一個美好的“終”,設計了峰終的電影一定是個好電影。
受到朱老師的啟發,我也時常在想,我們的會展旅游活動之中是否也有一些峰終理論呢?仔細想想確實也有。比如,設計一個出境游產品,你一定要安排游客去當地最負盛名的景點(這是峰),而回國的時候(即所謂的終),航班的延誤、護照的遺失、海關被扣等等不愉快又會對此行的體驗大打折扣,因此設計旅游產品一定要做好峰終體驗設計,能夠設計出物超所值的旅游產品。
在出境游的過程之中,一定要安排一頓當地最有名的大餐(這也是峰),如果沒有安排這頓大餐,無論你的旅游產品多么的便宜,游客都不會買賬。然而,安排大餐一定不要安排在第一天剛抵達目的地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人困馬乏,沒有胃口,人們只想盡快洗個熱水澡躺在酒店的床上休息。
同樣,你會發現會議活動之中的第一天注冊報到日是不安排大餐(Gala Dinner)的,頂多是一個歡迎酒會(welcome reception或cocktail reception)。一般是在會議的當中一天或者是閉幕前一晚舉辦Gala Dinner,這個Gala Dinner 就是活動的“峰”。在ICCA的年會中,會安排三場特色各異的晚宴,而最后一天還會安排下一個目的地的推介酒會,可謂把峰和終應用到極致,以至于每次會議結束離別的時候我都有點悵惘若失、難舍難分的美妙的感覺。
在亞洲文化之中,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每一種活動都有一個峰的體驗,婚禮的峰是交換戒指的那一剎那,葬禮的峰就是棺槨落地的一剎那,加冕儀式的峰就是帶上皇冠的那一刻,畢業典禮的峰就是大伙兒拋起帽子的一剎那,一個晚宴的峰就是上了那道硬菜的時候,而菜過三巡酒過五味就是接近終,主人一定要逐一敬酒告別,送至門口……
亞洲的政府官員特別注重活動的開幕式,因此開幕式就是“峰”,開幕式成功了就是活動成功的一半。而開幕式之后的招待晚宴就是另一個“峰”,這兩個峰是會議的雙核,而往往似乎與會議的內容沒有太大關系。會議結束之際的閉幕式可以是“終”,因此有的會議在結束的時候給嘉賓送點紀念品、土特產拿回去,這就是增加點“終”的體驗。有些做得好的會議中心、酒店會在會議的最后一天,在會場外預留一片“臨時行李寄存處”,讓與會代表隨時存放行李,隨時可以離開。這就是完善了與會代表的“終”的體驗。
不要以為會議開完了就結束了,感謝信是否一周內送達到所有參與人員的手中?是否給演講人送來溫馨的照片?是否對贊助商、與會代表進行隨訪?這個過程也是增加“終”的美好體驗,這個“終”的美好可以減少人們對會議過程之中的一些“不滿”。
不管是什么樣的活動形式,抓住幾個終點的峰和終,進行體驗設計,一定能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當然峰終設計的時間和地點的把握非常重要,有的獎勵活動把晚宴放在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景點內,這就是結合了活動的峰和城市的峰,留下了雙重難忘的印象……
親愛的朋友們,看完此文,相比您一定比我有更多的心得和體會,定能設計出難忘的峰終體驗,那時候別忘了喊上我一起體驗一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