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教育:為產業發展“百年樹人”
發布時間:2019-10-08 更新時間:2019-10-08 作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劉大可 點擊次數:109751
70年來高等教育始終與共和國同向同行。一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成效凸顯。每一次調整與改革,都緊扣時代脈搏,為社會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中國會展教育的緣起
中國科班的會展教育為何出現在2000年之后?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中國以組織會展活動為主業的企業迅速增長,市場對專業會展人才產生了強烈需求;二是2001年7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急切需要專業化的會展人才。其中,前者是會展人+才培養的基礎性需求,后者是中國開啟會展教育的導火索。
在這種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借助在外語和旅游人才培養領域的傳統優勢,2001年正式申請在旅游管理專業下開設會展策劃與管理方向的本科教育,2002年9月首批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方向的學生進入校園,從而開啟了中國會展教育的先河。與此同時,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的部分普通高校及職業教育院校也紛紛從市場需要出發,著手開展會展領域的人才培養。面對會展教育“自發式”的蓬勃增長態勢,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普通高校以“會展經濟與管理”為名稱獨立設置專業,首批獲準招生的院校為上海師范大學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中國會展教育的快速發展
在市場需求拉動和政府政策推動下,2000年以來中國會展業進入了快車道。以最具代表性的展覽會為例,2000年中國國內共舉辦1684個展覽會,2010年首次突破5000個,到2018年全國舉辦展覽會的數量已經達到10889個;展覽場館(含在建、待建展館)數量也從2011年的153座增加到2018年的323座,展覽場館室內可用展覽面積更是從2011年的504萬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1537萬平方米。中國會展業的發展速度由此可見一斑。
與會展產業發展的快速發展相適應,中國會展教育同樣異軍突起,逐步形成了涵蓋高職高專、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有層次的會展教育體系。其中,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是會展人才培養的主體。
普通高等教育方面,截止2019年4月份,全國已經有125所高校經教育部批準設置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除西藏、青海、寧夏外,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都開設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
職業院校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5年已經有19個省市自治區的226所高職院校設置了與會展相關的專業。由于職業院校在專業名稱設置上有較大自主權,會展專業的具體名稱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含有“會展”或者“展示”字樣,如會展策劃與管理、廣告與會展、展示設計等。
由此可見,截止目前全國涉足會展學歷教育的高校已經超過350所,如果按照每個高校每年招收2個班級、每個班級30人的保守數量測算,每年新入學的會展學生已經超過2萬人。除此之外,全國每年招收會展領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數量也將有數百人之多。
會展教育對行業發展的貢獻
盡管會展教育從著手開辦至今,一直存在理論偏離實踐、學生本行業就業率偏低、學生高考第一志愿上線率偏低、教師半路出家等諸多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會展教育一直在爭議中闊步前行,不僅為緩解會展業人才短缺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為推動會展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有效緩解了會展人才短缺的局面。目前全國每年新招收會展專業學生大約在2萬人左右,即使按照30%的本行業就業率估算,高校每年能夠為行業實際輸送5000人以上的新生力量。其他學生即使由于多種原因沒有在會展領域就業,由于已經接受了系統的會展教育,他們隨時可能返回到會展行業,從而成為推動會展業發展的后備力量。
第二,有效促進了會展知識的引進、創造和傳播。高等院校不僅是人才培養的機構,也是重要的知識引進、創造和傳播機構。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教師不僅相繼翻譯了數十種國外會展圖書文獻,而且新編了數百種會展教材,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學術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等不斷發表。這些工作對發現會展業規律、創造會展知識、傳播會展理念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除了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外,高校同樣是直接服務于會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師不僅通過咨詢、顧問、培訓等多種方式深入到會展產業發展的實踐中,而且還以專題研究等形式,在會展產業政策、展會補貼、城市會展規劃、展覽產品設計、展會評估、會展場館可行性論證等方方面面為會展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直接的智力支持。雖然很難對全國高校教師究竟承擔了多少社會咨詢服務項目做出準確統計,但是高校教師對會展業發展做出的實際貢獻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