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會展界有一件重頭大戲將在廣州上演—這就是定于金秋10月召開的百屆廣交會,作為中國三大會展城市之一的廣州因此吸引了不少眼球。《廣州會展》于年初創刊,同樣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各方面對北京、上海會展經濟發展的關注度,似乎遠遠超過對于廣州的關注。其實,廣州會展業近年來實在有不少亮點、焦點與熱點,只是并沒有吸引足夠的“眼球”罷了。
2003年亞洲最大的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琶洲展館)正式投入使用;2005年廣州會展業發展規劃首次被列入廣州市服務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同年,廣州市會展業管理領導小組和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相繼成立;之后,“廣州海關促進廣州地區國際會展業發展的八項服務措施”的推出,《廣州市會展業行業規范》及《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自律公約》的正式試行;廣州第一家中外合作展覽公司——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公司成立;廣州錦漢展覽中心成功通過兩項UFI認證,實現了廣州市展覽業UFI認證零的突破;會展業統計正式納入政府統計范籌,統計制度已初步建立;與香港、澳門簽署了關于籌建“穗港澳會展聯盟”的備忘錄……
這一系列的舉動和措施,充分展示了廣州會展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及廣州市政府對會展業的高度重視,為廣州會展業的規范、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都說會展經濟是“眼球經濟”,會展經濟能吸引“眼球”,“眼球”也能促進會展經濟發展。這其中,媒體特別是會展媒體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遺憾的是,中國三大會展城市中,唯有廣州多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會展專業媒體。
不言而喻,作為華南地區的第一本專業會展讀物,由廣州市會展業行業協會主辦的《廣州會展》今年應運而生,有著特別的意義。
《廣州會展》的發展前景,我是看好的。
首先,以廣州為代表的華南會展業,有著相當的發展基礎。華南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程度都比較高。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等若干現代化會展中心的落成和一系列新型展會的策劃舉辦,以及境外會展企業的加速進入,使華南展會的主題類型、規模、數量、形式、配套服務等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市場規模正在持續擴大。這些新趨勢、新發展,將為《廣州會展》提供龐大的信息源和廣闊的市場。
其次,廣交會的品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個“老字號”不是因為其作為“中國第一展”值得關注,而是因為所帶動的會展服務產業鏈條及其在城市中所調動起來的資源整合模式,有太多需要總結、宣傳、推廣的內容。《廣州會展》由此既有了歷史的積淀和厚實根基作為居高望遠的立足點,也有了其他會展媒體所難以比擬的特色與素材來源。
第三,行業協會辦刊的非功利性。與其他專業會展媒體不同的是,《廣州會展》是由地方會展行業協會所創辦的專業性讀物,其服務性遠大于功利性。另一方面,它可能是廣州會展業者不得不看重的一個會展信息源。大家知道,目前在會展業行業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廣州會展》將為參展企業提供辦展單位的資信查詢,對其會員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
第四,廣州市政府的有力支持是《廣州會展》堅強后盾。在我國現行經濟管理體制下,會展業的發展,除了依靠行業自身的市場運作能力外,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指導與調控。《廣州會展》通過與政府的密切溝通,可以有效地傳達廣州會展業發展方向的最新動態,在會展業界與政府部門之間搭起了一個交流平臺,而兩者的互動密切了,又將反過來有助于強化《廣州會展》的專業性和指導性。
話說回來,如今與會展業相關的媒體越來越多,《廣州會展》雖有與生俱來的優勢,但同樣面臨著激烈競爭,這種狀況對于新生的《廣州會展》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在此環境下,《廣州會展》更應把握住自身的定位,腳踏實地,堅持集權威性、專業性、導向性于一身的辦刊方針,充分調動廣州會展業的經驗和資源,服務好廣大受眾,為廣州會展經濟發揮“助推器”作用。當然,欲速則不達,初創階段特別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用心培育。
對于《廣州會展》的成長,大家拭目以待。
注:這是筆者應邀為《廣州會展》雜志所作刊前特稿,載于《廣州會展》2006年第3期。